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反思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备这节课,上这节课,我自己学到了很多。

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反思

  收获之一是课堂上有了“自己”。记得三年前,我初上《一夜的工作》。教学路线走的是诗意语文的路子。教师诗情涌动,语言也颇为煽情。那时,站在讲台上的是我,可是站在背后的是于永正、王崧舟、张祖庆、薛法根等一些名家的影子——借鉴之处甚多。三年过去了,我自我感觉课堂中有了“自己”。这个“自己”很关键,这是我登上讲台来,敢于说我能讲课的底气所在——以前我都是对人讲上课是我的硬伤的。现在人家要听课,已经是颇有信心了——昨天有老师要听课,我上《“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一课时就是读书。学生读,读完评议。老师范读——读到动情处,师生为哈尔威船长所感动,真是热泪盈眶!这是一种不期而至的高峰体验。以前这种高峰体验几周不见得体味一次,现在每天基本上都能享受这种快感——这就是收获、进步吧。

  收获之二是解读教材有了新的路径。以往解读教材多是借鉴别人的思想成果,综合别人对这一课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解读,再形成教学预案。备这一课,自我感觉超越了网络上所能找到的其他解读路径所能达到的解读深度和广度:哭喊和平静的对比,哭喊和骄傲的对比,这是我自己的见解;琳达爱母亲,父亲爱妻子,两者都是爱,为何会有天壤之别,这是我自己的见解;抓角膜银行给琳达一家的信中的“分享”,这是我自己的见解;在反复解读中确定以“天壤之别”为抓手从而使全文教学呈块状推进,这是我自己的见解……

  收获之三是理解了正确把握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首要的。从教学内容入手,不是不注重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方法最终是为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而服务的。目前情况下,关注“教什么”我以为很重要。主要原因就是目今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方法再灵活,再有艺术性,再有表演性,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其最终的价值是很有限的。教学内容除了文本外,还应该有承担“语文”的东西在里面,比如语文知识。而单纯的教授语文知识显然是不适合小学的实际的,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到“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在这节课上,我依稀看到了这样的曙光。我是把知识掰碎然后整合尽量融进整个课堂的情感线中去。从效果上来看,这一点还是成功的。

  收获之四是亲身体味到磨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的过程是痛苦而又幸福的。一个好的设计思路会让自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快感,一个思路被推翻陷入困境时又让人食不知味。但是往往是“困境——解困——困境——解困”这样的一个循环。但是后面的困境是对前面困境的超越,后面的解困和前面的解困相比更是一种认识上的新的提升,而提升的过程本身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尤其当磨课进入到雕琢细节的阶段时,那种苦思多时而突然完善好了一个细节的兴奋之情我是深有体会的。以自己磨这一课的七个版本为例:

  第一稿: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检查字词掌握情况,选择这些词语当中的一个或几个,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围绕着眼睛,作者记叙了和眼睛有关的哪些事情?

  二、揭示矛盾,引出下文。为什么琳达前后态度不一样?

  三、深入文本,感悟永生。

  (一)细读第一部分。抓平静和振聋发聩的对比。完成后,回到课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细读第二部分。读信,谈感想。悟温迪的永生。

  四、结题。是什么使得琳达对捐献角膜,由开始的气愤到最后为之而感到骄傲,下节课,再让我们去感受这永生的眼睛吧。

  第二稿:相较第一稿,第二稿的切入点是体会骄傲。然后是几大板块,感悟父亲的骄傲。抓平静,抓父亲的那段话。感悟女儿的骄傲。升华拓展。

  第三、四稿:相较前两稿,最大的区别是找到了“天壤之别”这个关键词。

  一、设疑导入,检查预习世界上有永生的东西吗?

  (没有)人的眼睛可能永远存在吗?(不可能)是的,人的眼睛也不能永远存在的,这世上既然不可能有永生的东西,那文章的题目为何叫“永生的眼睛”呢?

  二、初读课文,建构话题。

  谁和谁是天壤之别?哪里写的是“天”?哪里写的是“壤”?

  三、由“天壤之别”悟捐献的意义:

  (一)第一层天壤之别——琳达和女儿之间认识的差别——初步认识捐献意义。

  (二)第二层天壤之别——现实与文本的差别——体会温迪捐献的意义。

  (三)第三层天壤之别——琳达前后的差别——理解父亲和女儿捐献的意义。

  第五六稿:结构更趋向合理,课始和课尾形成了一个循环照应的结构,能圆润自通。

  一、导入新课探永生。

  这世上既然不可能有永生的东西,那文章的题目为何叫“永生的眼睛”呢?

  二、检查预习,建构话题。

  1、检查字词。

  2、课文哪些内容写出了天壤之别呢?找到相关的段落做上标记。

  三、“天壤之别”见永生。

  (一):琳达和女儿对待捐赠反应的天壤之别。

  (二):琳达对待家人捐赠前后认识的天壤之别。

  四、爱心铸永生。

  1、听老师读13小节。

  2、读信。

  3、拓展。

  4、你明白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做课题了吗? 再读课题吧。

  第七稿: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天壤之别”每个板块都可以独立朗读、处理。学生汇报到哪里就可以随机学到哪里。充分体现了依学情而动的教学主导性,能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七个版本,形成了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我欣喜地看到,原来教材解读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

  收获之处还有很多。如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自然流露;如掌握学情对课堂的根本影响,如朗读指导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完全放开,使课堂出彩出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出彩在教师身上等等。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次的遗憾在午夜还常常回旋于自己的心头。最大的遗憾就是语文课上学生没有把书读好,没有把老师的朗读指导作用体现好。由于我个人的疏忽,导致学生在课前没有进行充分预习。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里就遇到了障碍。起先两名学生显然不会概括讲,按着课文的写作顺序逶迤的讲下来。这个时候我就应该意识到,学生要么是不会概括,要么就是文章不熟悉。但是,第三个学生很干脆的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全文。他说是琳达一家人围绕角膜捐献发生的事。这给我一种认识,看来学生是初步读懂了课文的。我表扬了他,说能把长文读短是很了不起的能力。后面是字词的检查。这里应该没有多大问题。问题出在深入学文的时候。我请同学推荐一位同学读1—3小节。第一位同学推荐了他的同桌,结果同桌读的很有问题。不但语气停顿掌握不好,而且逻辑停顿也没有掌握。显然这是一个不会读书的学生。可惜,可惜——我竟轻轻把他放过而另请了一名学生。现在想来,要是停下来指导这个孩子把书读好才是应该做的。1—3小节本来是预设比较到位的一个环节,朗读指导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叹号的处理,哭喊的处理,如果课堂张显一下的话,应该会比较理想。可惜,可惜,这一番准备竟然在课堂上匆匆而过——对朗读指导的疏忽,其实就是对学情的忽视。推进到第四小节。因为前面的朗读不到位,学生的情感还不能认同、入境,在读父亲的话时自然还是无感而读。不带自己的感受去读,学生是很难有大收获的。课堂推进到一个重要问题了:琳达爱自己的母亲,父亲爱自己的妻子,两者都是爱,两者的爱为何有天壤之别?学生没有前面的带感受的朗读垫底,这里自然比较难说透彻——从学生实际出发,我做的还很是不够。最后,几个板块尽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甚至课的最后学生泪花闪动,但现在我想,怕是有一部分同学只是因为那婉转低回的音乐、教师的语言感染以及图片揪心的力量,打动了他们心灵的深处吧——而文本的参与使学生感动、骄傲才是我们所要的。遗憾之二是固守既定的教学预案,较少变通。当预设的学生情况跟实际情况有较大不同时,应该做的是沉稳的调整教学过程。这样的老师可以称做名师。可惜,我没有做到——可惜!!要是我肯拿出10分钟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把整体感知的部分做好。尽管后面的内容来不及展示,但是,前面的内容我依旧有信心能做的很到位。也许听课的老师会认为再花那么长时间进行读书指导不值得。可是学生需要!!他们需要停下来再读——可惜,我没有这样做——我只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走下去了——可惜!遗憾之三是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到位。我自认为课堂机智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处理一些生成性的东西会好一点。可是,自己的粉笔字,普通话,还远远不行。普通话在录音中一听,还是鼻音太重,抑扬顿挫还需要练习,粉笔字总是没有力量,教态还不够自然。这些,哪里是纸上能得来的?唯有实践!!当然,遗憾还有很多。比如,这个教案的设计还是过于拘谨,没有太放开,还不够大气。比如,我调控课堂的节奏还不够到位,在一些该精彩的地方没有达到更满意的效果。比如,对学生全体的关注不够。等等。后来在别的学校又演绎了这一课,上述遗憾基本没有出现,自我感觉通过这一课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个扎实的提高。以后一定要多磨课,因为磨课魅力无穷。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111940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