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心理语言学指导下的二语教学探究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心理语言学指导下的二语教学探究论文

  1 心理语言学概述

  语言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任何一种文化。对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一种几乎不需要努力学习就具备的能力,有些人觉得他们甚至会用语言来思考。然而,语言的生成和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实际上它十分复杂。因此,如果我们能了解语言的内在机制,并掌握如何更好地使用语言,我们就有可能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是一门将心理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的交叉学科。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认知的科学。这二者结合重叠的部分主要关注我们语言能力的处理过程和知识表征,以及它们是如何与人类认知的其他方面相联系的。因此,心里语言学可以被定义成:研究言语产生、言语理解、语言习得的心理机制与心理过程的学科[1].

  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语言学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这两个领域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些变革。其中最著名的尝试来自于B.F.斯金纳(B.F.Skinner)在1957年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他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充斥着规则和表征的复杂心理结构,而是一种言语行为".后来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57)成功地驳斥了语言研究中的行为主义,认为语言是递归的,可以通过一套有限的系统规则和表征产生无限的句子,重新将心理表征的观点引入语言研究中。乔姆斯基致力于语言能力的研究,而心理学家则开始对语言应用这一概念感兴趣。由于语言学者提出的语言能力理论不能被简单地转用在语言应用方面,加之语言学理论变化非常快,使得心理学者难以检验,因此在接下来的20年,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很少有交叉。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二者重新联合,社会上再次出现了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兴趣,然而"心理语言学"这一名称也存在一定误导性--它降低了大约六种其他领域科学研究的贡献,如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很多语言现象给我们提出的问题,需要借助大量的生物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分析解答[2].

  上个世纪 50年代诞生以来,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发生了重大的飞跃。由于对言语机制的探讨和对语言与人脑关系的研究逐渐广泛,日益加深,以及语言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心理、语言教学、言语缺陷的诊断和治疗、电子计算机的语言识别等人工智能的领域,语言学研究有了更为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2 心理语言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言语产生、言语理解、语言习得的心理机制与心理过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和机制、人们理解语言的机制和语言产生的过程。心理语言学家主要采取自然观察、实验和统计等方法。他们主要研究的议题包括脑内的语言表征,语言功能区和语言的心理构建等。其基本原理和研究范式也被广泛应用于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探讨语言理解与产生的分支学科叫作实验心理语言学;探讨语言习得的学科属于发展心理语言学。

  研究人员对语言如何被表征感兴趣,其中不仅包括脑的语言功能区,还包括语言的心理构建。因此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议题还包括:脑内的语言表征,涉及语言的脑区,双语者或多语者是怎么进行多语言表征和语言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Francois Grosjean教授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李平教授在其合著《双语的心理语言学研究》(The Psycholinguistics of Bilingualism)中从双语的口语加工、阅读书写加工、语言习得及认知神经机制对双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3].

  心理语言学家也对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打交道的语言非常感兴趣,即发生在交谈和对话中的语言,说者和听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这就是关于对话的研究,尤其是对话语境如何对说者产生影响,以及我们如何选择指称物。如维果茨基通过对个体习得和内化语言等复杂社会符号系统的过程研究以揭示"社会交往互动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Mahn1999:344)[4].

  心理语言学家非常关注的一个现象是"语言歧义".包括歧义词和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式结构。许多对语言和认知加工之间及语言和大脑之间关系感兴趣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手语。主要关注哪些方面应归于语言本身,哪些方面应归于语言所采用的形式,帮我们发现什么是语言加工的更普遍的基础。

  其研究结果的现有模式表明,尽管口语和手语的加工方式极其相似,但二者由于表达形式不同仍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心理语言学家通过有意识反应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包括问卷法、按键法、声音反应等。从学科属性看,心理语言学今后的发展趋势应当是跨学科的。就研究方法来说,今后心理语言学研究将经历从离线测量到在线测量的转变。离线测量与在线测量是衡量时间解析度的方法。离线测量能提供处于加工的末尾阶段的信息,即无法获取加工的时间进程。该方法的局限在于研究者无法确定与所得数据对应的加工过程。在线测量则涵盖了任何一种能够同步提供语言加工过程信息的方法。

  3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3.1 理论依据和研究范式

  心理学和认知学的经典理论揭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内在规律。他们分别从认知、心理机制、文化等不同视角对语言问题进行分析,其结论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行为主义理论以联结主义、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为代表;认知理论以认知结构学习、有意义学习和信息加工理论为代表;建构主义理论以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以及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代表。这些理论紧密联系并指导着语言教学。另外,二语习得方面有许多著名理论,一直被学者们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有Krashen的监控理论体系、McLaughlin 的信息加工模式、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Anderson 的 ACT 模式变异能力模式、Chomsky 的普遍语法理论、S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等。

  认知学的迅速发展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此,伴随认知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范式,即平行分布处理模式、竞争模式、可加工性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输入加工过程,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并对重新构建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5].

  3.2 二语教学的任务和过程

  语言理解,就是听话人把接收到的语音映现为语义的过程进行处理。语言理解的研究主要包括语言感知、词汇提取、句子加工和语篇理解。语言感知记录和分析语言的输出信息。

  当前人们用最新的摄影摄像技术记录发音的动态变化。词汇提取主要考察词的基本元素、心理词汇的研究方法、词汇提取模型等。句子加工的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涉及多种相互联系的.领域,如句法加工、句子分解模型等。具体说来,二语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即语音教学、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语音是语言的外部表现特征,词汇是语言的构成元素,语法是表达意义形成句子的规则,三者都是语言的必备要素。因此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为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听和读是输入的理解性技能,说和写是输出的表达性技能。输入性和输出性技能密不可分,并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二语教学中对语言理解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感知、词汇提取、句子加工和语篇理解。国内外研究学者们从心理语言学视角对这些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3.3 师生心理对二语教学的影响

  每一种语言技能的教学都基于心理学理论。外语教学的心理过程,从教师角度涉及教师心理、教师认知、外语课堂教学的分组和管理。因此探讨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心理对于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方法改革中。如针对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语符,轻语义""重译文,轻感知"现象,我国研究者应用心理语言学的两个基本原理--人认识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言语活动结构理论,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理论根源,提出目前外语教学应侧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挖掘语句或篇章的具体语境意义和言外之意,根据学生的个性启发和引导学生感知并讲出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差异,注重通过语言学习丰富学生的世界知识[6].

  4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过去五六十年,以经典认知理论为指导开展的关于语言理解、产出、习得心理认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一研究范式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经典理论的瓶颈,步入了研究上的"高原期".被认为由于无法超越自身的视界,所以很难取得新的突破。

  最近二三十年,随着对经典认知理论局限性的反思,认知科学界对人类认知做了新诠释,提出了涉身认知理论。一批学者以此为新框架,开展了大量语言理解、产出与习得的相关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推动国际心理语言学逐渐打破"经典认知"范式一统天下,转而成为"经典认知"与"涉身认知"两种范式两家争鸣,甚至向以"涉身认知"范式为主导的方向变迁[7].涉身认知理论主张心、身是统一的,强调身体和环境及其互动对心灵、认知以及语言的塑造作用,它与"心身二分"的经典认知理论立场直接相悖,代表着一种理解和诠释人类认知的新进路和新纲领,是对经典认知理论局限性的反思和突破。

  近些年,心理语言学的哲学依据从乔姆斯基的混合哲学观转变为当今的体验哲学观,主张语言不是独立于意义的,而是为了表达意义;不是独立于交际的,而是与交际策略一致的。这种具身认知哲学思想对于培养这种创造性语言思维的影响很大。新一代认知范式即"体验主义哲学思潮"的涌起,能够合理地解释那些曾经无法用传统心理学原理解释的语言现象[8].

  从研究内容上,我们认为未来心理语言学最需探究的领域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词汇表征和语法编码,尤其是双语和第二语言使用者中如何处理大脑词典的共享表征和区分表征的差异问题,以及跨语言的语法编码和解码问题。二是语言发展性紊乱,如阅读障碍、理解和生成障碍,或非典型环境语言发展问题,如语音解码好,但词汇和语义处理技能低。大脑与语言的神经语言研究,揭示大脑认知神经结构和功能。

  近些年的二语习得研究越来越重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心理机制,相关研究数量在近些年有显著的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立足于心理语言学视角的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在未来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二语教学,并终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 新编心理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H. Wind Cowles. 心理语言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心理语言学指导下的二语教学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1.探究职业教育改革下的英语教学的论文

2.新形势下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探究的论文

3.自主学习下的合作探究教学反思

4.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择业探究论文

5.心理语言学隐喻理解论文

6.英语心理语言学教学理念论文

7.“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8.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室环境探究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5082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