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干预效果的初步研究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干预效果的初步研究论文

  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的干预性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南宁市郊两所小学四年级各一个班的流动儿童26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了解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情况的干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国内对流动儿童界定为:年龄< 14周岁,在农村出生,户籍在农村,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Ⅲ 。本研究选取地处南宁市城乡结合部的两所小学四年级各一个班的符合以上条件的流动儿童26名.男 17名 ,女 9名 ,年龄(9.15-4-0.462)岁 ,作 为干预研究 对象 。与干预研究对象同一班级的非流动儿童73名,男41名,女32名,年龄(9.32土0.524)岁,为对照1组,同年级其他班级未接受干预的流动儿童14名,男8名,女6名,年龄(9.07±0.616)岁,为对照2组。3组儿童的性别、年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Y=0.681,P一=0.711)。

  1.2 干预方法

  1.2.1 干预团体设置:每校设置1个干预团体,把所选择作为研究对象的流动儿童及其所在的班级作为独立干预团体,每个团队由固定的一名主要辅导者及4名督导人员带领,主要辅导者和督导者是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

  1.2.2 干预过程:每次干预进行一个单元的辅导内容,每次干预时间约1 h,每周一次,共进行6次,持续6周完成。

  1.2.3 干预活动方案:根据巴昂的情绪智力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式(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结合学者已开展的儿童团体辅导经验,设计制定流动儿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该活动分为6个单元,见表1。

  1.3 干预效果评价:研究组和对照1组的儿童在为期6次团体干预前后采用儿童孤独量表(CLS)、自我接纳问卷(SAQ)_g]、及儿童问答式体验访谈、班主任对研究者的上课行为、课业表现、情绪表现等总体印象的主观打分等方法进行效果评价;对照2组的儿童不参与团体干预活动,只进行前后问卷的测评。CLS总分范围为16~8O分,得分越高提示孤独感越强烈。SAQ结果包括总分和自我接纳因子分、自我评价因子分等3种分数,总分为16~ 64分,各因子分为8~ 32分。总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接纳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5.0对数据行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3组儿童CLS评分结果比较

  2.1.1 CLS评分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干预前3组之间CLS评分比较(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评分下降的差值达9.58±10.140,下降比例达24.45%(9.58/39.19);与对照1组的评分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CLS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2 3组自身干预前后CLS评分比较(配对t检验):研究组和对照1组的自身干预前后CL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2组的自身干预前后c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前后3组SAQ结果比较

  2.2.1 干预前后3组SAQ总分、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因子分评分的变化情况:SAQ 总分干预前3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SAQ总分上升,差值达6.54±6.205,上升比例达l6.18 (6.54/40.42),与对照1组的评分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q p="">0.05)。SAQ 自我评价因子评分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2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2 3组自身干预前后SAQ总分、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因子评分比较(配对t检验):研究组、对照1组的SAQ 总分、自我接纳因子分、自我评价因子分,干预前后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 教师访谈评价:班主任对研究组儿童的上课行为、课业表现、情绪表现等总体印象进行主观打分,干预前后的评分分别为(22.02±5.72)分与(30.98±8.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儿童体验访谈结果: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对儿童进行访谈,结果发现,研究组儿童出现了更多的正性词句,如:(1)问及处理孤独情景时,答:“我喜欢与我的同学一起玩游戏了”,“我觉得原来我很喜欢与小伙伴一起说话”,“我不无聊了,因为有朋友玩”,“爸爸妈妈不在家时,我不再一个人坐着看书和发呆,我会主动找朋友玩”,“我会自己看书缓解自己(无聊)的心情”,“一个人很孤独,交了很多朋友就开心多了”等。

  (2)问及自我评价、自我接纳方面,答:“以前我很讨厌自己,现在不讨厌了”,“我尝试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了,我开始喜欢回答问题了”,“我学会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我的优点和特长,我觉得自己也很棒,加油”,“我开始觉得自己可爱了”,“我也很漂亮、可爱”、“原来我的优点也很多,现在我很满足”,“我充满了自信,向着学习前进”,“以后我一定是个有用的人,前进、努力学习”等。

  3 讨论

  近年来学者们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做过研究报道,一些报道显示部分流动儿童因感受到社会排斥会表现出比较强的疏离感和孤独感[1 ;本研究组前期调查也显示流动儿童的孤独感阳性率为12.31 ,SAQ 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两因子评分的均分均低于对照组。本次干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下降差值达9.58±10.140,下降比例达24.45 (9.58/39.19),与未干预的对照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Q 的.总体水平较干预前提高,上升差值达6.54士6.205,上升比例达16.18 (6.54/40.42),与未干预的对照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d0.05),其中自我评价因子分的升高,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从教师对流动儿童的观察评价显示,干预后的流动儿童情绪较前开朗、开始敢于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上课举手发言次数增多、遵守学校纪律程度较前好转等,儿童的自我反馈中也显示其情绪改善、自信心增高。这些结果均提示:

  本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能有效缓解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情绪,并能提高其自我接纳程度和自我评价水平,增强其自信心水平,促进其健康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本研究的对照1组是非流动儿童,他们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以后也获得与研究组相似的干预效果。这显示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活动无论对流动儿童或非流动儿童的心理影响具有同样的效果,即本研究的心理干预形式与方法能同时适用于流动儿童与普通在校的学龄儿童,是一种降低儿童孤独感、提高其自我接纳水平、增强其自信心的一项经济有效的干预方法,值得在普通小学中普遍推广。

【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干预效果的初步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论文:团体心理辅导在新兵入营训练中的运用

2.关于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

3.议商标词现象初步研究论文

4.团体心理辅导视角下高校学生干部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5.团体心理辅导对卫生学兵学业情绪的影响论文

6.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团体心理辅导论文

7.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论文

8.团体心理辅导融入体育教学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1824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