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白居易《长恨歌》究竟在“恨”什么

白居易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下!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白居易《长恨歌》究竟在“恨”什么

  早在作者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可见白居易的七言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流传有多广了。

  可一直以来,人们对长恨歌的理解存在着不少分歧,一般的编者都会模棱两可地说,“为什么‘长恨’呢?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故事的铺叙,一层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受……”但这让初学者多少有些困惑,往往难以揣摩,难以感受和品位。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更好地解读这首诗呢?

  通常对这首诗有以下三种认识:一种是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唐玄宗沉迷美色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造成了这个不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另一种认识是诗的后半部分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他的重色轻国导致了政治悲剧,而反过来,国之不幸又导致了二人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终也成为悲剧的承受着,因而有人说,这也许就是故事的特殊、曲折之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之所在。还有人说,诗人在《长恨歌》后半部分中竭力描述并为之歌颂的李、杨缠绵爱情,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透到了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明皇不再是那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贵妃也不再是那个“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红颜祸水。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普遍的价值,成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着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此,这首诗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但作为今人的我们,觉得既然作者命诗题为“长恨”,就必有其“长恨”的意味在里面,如果是“歌颂”岂不是冲淡了主题,有“背题”之嫌?这对于这样一位享有盛名的大诗人来说,似乎是不妥的,他绝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那么,诗人究竟在“恨”什么呢?

  我们说,读诗最好要“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经历,他曾写过一首《潜别离》的诗:“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白,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据说,这首诗背后隐藏着诗人一段曾令作者绝望的爱情经历:他年轻时与一个情深意重的女子湘灵有过一段悲戚的故事。或许,诗人在《长恨歌》后半部分中竭力描述并为之歌颂的李、杨缠绵爱情就是自己与湘灵爱情的不由再现!

  但无论怎样,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是遭遇了挫折而没有结果――这是真的,那他的心灵深处当会有深深遗恨的了。这种情感在写《长恨歌》时恰巧找到了结合点,得到了很好的抒发。

  那我们可否再这样分析:传统的分析都是从家国的大角度或男人的角度去分析的,那只要兴国了女人就是贤内助,误国了男人可以逃过责难,唯女人是“红颜祸水”。即使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杨贵妃,说回来也是一个女人,作为她,有没有“恨”呢?马嵬自缢,贵妃是否也恨贵为天子的玄宗,竟没能保住自己的的爱妃,以续恩爱?这是何等悲哀呀!以此推衍,作为人君,你玄宗未能庇护你的子民,免受战乱之苦;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男人,你也没能保护住一个弱女子,这也确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这样考虑,是不是更加人性化,也极大地深化了主题呢?

  况且,这样理解,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关键时刻都不起作用,那以前的百般恩爱,千般缠绵,万般山盟海誓,又有何用呢?这些,还不值得“长恨”吗?

  另外,我们说读诗还要“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以得之。”(《孟子・万章上》)意思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时,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结合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我们觉得除了传统的几种理解,再加上这样理解也似乎更合情合理一些。

  当然,再退一步说,如果诗中写的唐杨爱情真的那么缠绵、那么“天长地久”的话,那只能说明唐明皇至死都对自己重色轻国未悔过,那是不是也说明他作为国君,有点抓小舍大了呢?这与孟子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的传统优秀民族精神是不是有点相悖呢?这是不是不仅仅引起了诗人之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还会引起千百年来亿万读者“恨”无止休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aijiyi/5036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