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探讨从改写理论看郭沫若的翻译英语论文

郭沫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论文关键词]改写理论 意识形态 诗学 操控

探讨从改写理论看郭沫若的翻译英语论文

  [论文摘要]郭沫若不仅是我国的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他对翻译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本文通过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探讨意识形态和诗学对他翻译活动的操控。

  一、郭沫若及其翻译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历史家,考古学家,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郭沫若一生所出版的译著有30种,涉及10个国家100多部作品,总字数超过300万。他的译学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风韵译”的发起人,他在英诗翻译研究上树立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并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和理解。

  二、改写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理论界的崛起”①,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等提出了“文化转向”。在这种转向下,“翻译研究者不再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上。翻译不再被看作是文本之间的转换,而是目的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②这一重大成果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之后勒菲弗尔基于多年对比较文学和翻译学的研究,在他的《翻译、改写、文学名声的操控》中提出了一套全新,涉及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的翻译理论体系——改写理论。他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 他还认为翻译便是改写,改写即是操控,改写的动机“往往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或诗学上的需要。”译者在某种明确的再创造动机下及多种操控作用下参与对原文的改写活动。

  三、意识形态和诗学对郭沫若翻译活动的操控

  郭沫若的翻译活动始于20世纪初,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这一重要过渡期。随着西方民主浪潮的涌进,中国学者们意识到启蒙和救亡是祖国的迫切需要,除旧,创造,新生成为了社会的主旋律。在“五四”民主及科学精神影响下,歌唱普通劳动者的惠特曼诗歌对郭沫若等作家诗人产生强烈震撼。这种影响显示在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一诗中,郭沫若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无限敬仰,反射出了“五四”时期“劳工神圣”的思想。1922年,郭沫若翻译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通过少年维特恋爱过程中所遭遇的痛苦,憧憬及绝望,深刻揭露并批评了封建的等级偏见和当时的封建守旧观念,发扬了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进而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他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新时代》和歌德的《浮士德》,以及大量雪莱和海涅的诗歌。这些译作让许多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在中国进步青年之间掀起呼唤革命斗争的热潮。正如郭沫若在《浮士德》附录中谈到:“作品中所讽刺的德国当时的现实,以及曾以巨人式的努力从事反封建,二在强大的封建残余的重压之下,仍不容易拨云雾间晴天的那种悲剧情绪,实实在在和我们今天中国人的情绪很像彷佛。”③由此可见郭沫若翻译动机之一是为了鼓舞中国人民为民主和创新而奋斗,这一精神给中国新文学树立了榜样。

  四、结语

  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使翻译研究挣脱纯语言转换模式的束缚,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宏观地审视了翻译活动,从而扩展了翻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通过改写理论我们可以得出郭沫若诗歌翻译的动机及策略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他个人的翻译诗学和西方诗学观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原作的改写,郭沫若让其更加符合当时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及诗学观,从而使作品被更多的读者接受并产生共鸣。

  注释:

  ①孙会军. 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4.

  ②孙会军. 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22.

  ③ 郭沫若. 学生时代 ,创造十年.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 & A. Lefevere.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Lefevere,A.(1975)Translating Poetry. 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 Assen: Van Gorcum.

  [3]Lefevere,A.(1992).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4]Y.C. Wang,(1966).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New York: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5]曹万生,2003,《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人民出版社,北京。

  [6]戈宝权,1985,《郭沫若与外国文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

  [7]郭沫若,1957,《沫若译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8]郭沫若,1981,《英诗译稿》,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89378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