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湖心亭看雪》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欣赏西湖美景,反复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杭州西湖风光图片。

  第一组:(春夏秋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第二组:(朝暮)苏堤春晓花港观鱼雷锋夕照三潭印月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齐读课文,师生互助完成朗读节奏的划分;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对文句、内容等大胆提出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与学生互动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品读? 探究课文

  一读课文 同学们提出难懂或不懂的问题;

  对课文中的内容可以提出质疑;

  教师预设:“更定”是晚上八点左右还是凌晨五、六点?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

  二、读课文 ?找出文中 景物描写雪景的词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1、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三、读课文湖心亭巧遇是叙事、是抒情?

  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以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四、读课文品味舟子的话:?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学生由此生发开去,大胆提出自己的理解。

  五、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及相关诗文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饮湖上初晴雨后》(苏轼)

  《秋山》(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附:板书设计

  湖心亭 看雪

  张岱景事 情

  天与云与山与水,大喜 自矜

  上下一白. 强饮 自得

  一痕、一点、 问姓氏?? “痴”

  一芥、两三粒.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情感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古代文人往往志趣高雅,如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却“调素琴”、“阅金经”,不亦乐乎。陶渊明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现代人也可做一些雅事,寻找一些雅趣:比如春可踏青,夏可于乘凉之时数星星,秋可赏枫叶。请同学们建议一下,冬天有什么雅事可为呢?(看雪)

  雪景和月景等美好的景物都是“赏”的,为什么不是《湖心亭赏雪》呢?这个问题我们待会儿再来探讨。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请问同学们:题中的“湖”指的是哪一个湖?(西湖)

  好,让我们向着西湖出发。我有一个想法:吟诵着与西湖有关的诗篇向着西湖去该是一件多么有诗意的事情啊。来,咱们来一个西湖诗赛:以小组为单位,背诵和西湖有关的诗篇,看哪个组背得最整齐、声音最嘹亮。由老师提示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二 读通文意

  我已经陶醉在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的吟唱之中,陶醉在同学们琅琅的书声里。说起西湖,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不可不读。请大家把课本翻开到205面,听老师朗读全文(配乐)。

  请学生自由读,再请学生齐读。

  1、找出不认识的字,老师正音。

  拥毳( cuì )沆砀(hàng)( dàng )雾凇( sōng )打更( gēng )铺毡( zhān)

  2、请大家结合课下注解读这篇短文,把难以疏通的字词加上记号。

  3、同桌之间把难以疏通的字词拿出来讨论、解决,做相关检测题。再请同学两两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

  3、整体感知:文章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赏雪。板书:叙雅事。)

  三 读懂文旨

  读通文意是学好一篇文言文的第一层次,读懂文旨是一个更高的层次。大家能完全读懂这篇文章吗?有没有什么疑惑?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身是一种能力。咱们比一比,看谁独具慧眼,能发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老师也有两个问题想和同学们讨论讨论:

  1、文章结尾写道“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很显然,在舟子眼里,“痴”就是“傻不拉叽”的代名词,在你们眼里,觉不觉得张岱“痴”呢?为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作提示:张岱“痴”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山水。

  有言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此痴情于山水正说明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仁人智士。超脱于世俗。

  反过来看舟子之见又是怎样一种见解?明确:愚人之见。俗人之见。

  在当时那个社会里,是和舟子持同样见解的人多呢,还是和张岱一样超脱的人多?从文中的哪一个字可看出来?(独)

  “独”字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它能让我们联想起哪些古诗文里的哪些句子?

  明确:《爱莲说》里有“陶渊明独爱菊”,又有“予独爱莲”。陶渊明、周敦颐都是一些不慕名利、不随流俗的高洁之士。在这一点上,张岱与他们堪称知音。

  2、文首“独往湖心亭看雪”与文尾“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文首的“独”主要反映的是张岱心境的孤独,舟子乃一俗人,不可能与之产生心灵的沟通,孤独感由此而来。

  这样的张岱,渴望的正是与人心灵的沟通,到亭上巧遇两人,那两人大喜,张岱又何尝不是大喜?因此,“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要读出惊喜之情。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强饮三大白”后,才“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正是应了白居易的名句“相识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

  3、你还认为作者是在“赏雪”吗?悟悟主旨: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湖中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遗世独立,高洁傲岸),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小结:在淡淡的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已包含于其中。这是怎样一种超脱的情致啊。本文将叙事与抒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板书:抒超脱情致)

  四 美读文章

  1、我想我们已经理解了张岱的情感世界,设想你即张岱,摇头晃脑读文章一遍,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2、读后点评

  五 品读精妙语段

  在反复的聆听中,同学们最爱的是文中的哪一段文字?

  明确:写景的文字。(板书:绘奇景)

  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地品,才能收获每一缕茶香,一段好文细细地品,才能体会每一个妙处。品一段好文可以通过刚才这种美读法,也可能运用想象画面法、比较揣摩法、背诵积累法。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方法“奇文共欣赏”。

  1、指名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联想画面。

  试用几个词形容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明确:清新、淡雅、空阔。)

  2 把这段文字换为“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如何?为什么?此处的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的“一”含义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原文极力表现大自然的空阔悠远,改后无法体现。此处的三个“一”极言物与人之小,“上下一白”的“一”极言大自然之大,两相比照,景致更为奇特。

  “粒”本是用来形容物的,此处用来形容人,有何妙处?

  明确:表明人与物合为一体,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正所谓“天人合一”。

  如果删去“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会怎样?

  明确:单调,了无生趣。景和人在此相映成趣。景堪称奇景。

  4、 如果让你根据这段文字画一幅画,你觉得画成中国的水墨画好还是西方的油画好?为什么?

  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此刻的西湖是“浓妆”还是“淡抹”?

  5、这段文字的写法让你联想到哪些古诗文?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天净沙 秋思》、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同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只抓主要特征去写。这种写作手法叫作白描。

  引申:白描可用于绘景,也可用于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数笔抓住他最本质的特征即可。如描绘鲁迅:矮而瘦小的个子。一根根竖起来的头发,一字型的胡须。

  请一生为模特,其它同学现场白描之。

  6、背诵竞赛 指名背 全班背

  六 语文活动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一群女孩子喜欢吟诗作赋,他们组织了一个诗社,定期聚在大观园里边喝酒边赛诗。今天咱们学习了这篇叙雅事、绘奇景、抒脱俗情臻的美文,也来热闹一回吧。咱们来一个击掌传花:花落谁手谁就得吟两句与雪有关的诗句,吟不出,罚唱与雪有关的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uxintingkanxue/451314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