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论文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内容提要】

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论文

  陶渊明历来是一个受争议的人物,自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退离官场隐居乡野后,其生活倒也是美好和谐、其乐融融:赏花饮酒、锄禾夕归和农民们交往增进感情等。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异样生活的他慢慢感觉到了“不舒服”,一切不如意和事与愿违的情况突现出来了,笔者从陶渊明和农民的交流、和故友的联系、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对孤独的理解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等方面来论证陶渊明后期隐逸生活的另一面,让我们在其幸福生活的光环下来看他的不和谐。

  【关键词】 陶渊明 隐逸生活 贫困 子女 孤独

  在当前的陶学研究中,流行着这样的观点:归田之前的陶渊明内心充满着无比的痛楚和撕裂灵魂的哀伤,而归田则使陶渊明找到了一条人生的理想之路。在这条理想的人生之路上,陶渊明逐步消解了人生的苦痛,获得了精神的慰安。叶嘉莹先生就说:“研读渊明的诗,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历。”⑴就连对“苏化”不满的李泽厚先生也持相近的观点:“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是对自然和对农民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安息。陶渊明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⑵

  在晋末宋初的动乱年代里,“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⑶,陶渊明毅然从彭泽辞令归田,这不能不说是愤世嫉俗,远祸全身的表现。⑷它受到了当时的好友颜延之的赞誉:“赋诗归来,高蹈独善,亦既超旷,无非适心。” ⑸陶渊明忍受不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他心身疲惫……

  但渊明毕竟是渊明,也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在《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由此可知道陶渊明总是不能超于尘世的,而且,于朝政还是很留心的,也是不能忘掉的。陶渊明的超脱尘世与阮步兵的沉湎于酒中一样,也只是一种外在的现象。超脱人世的陶渊明是宋代文豪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 ⑹实际的陶渊明,是一位政治的退避者。家世和抱负使得渊明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屡次出仕但多败兴而回。晚年时作的《有会而作》:“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知天,在昔余多师。”将多少的辛酸最终化成了“在昔余多师”的自我安慰中,然而又何尝不是自我解嘲?多年来,虽是世外闲人,但诗人又何尝能忘却?酒和自然一样,也是传统的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之一,酒容易使人撕去僵硬的外壳,直视本真的生命,使得人从现实进入审美状态。在酒和自然的共同作用下,陶渊明理想不得实现的悲剧意识消失了,人生苦短的哀叹不见了,总之,外在的世界消失了,只剩下了一颗通体澄澈的心灵,而这个心灵也没有了外在的堤防与界限,已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在大化中自然而然地运行。⑺所以,他只能通过酒这个糊涂的东西来韬晦自己,来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痛苦,获得少许的慰藉。

  多年的隐逸生活使渊明未能进入他理想的境界中去,在其隐逸后期生活的中表现出来。但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陶渊明把回归自然、耕躬田野认为是件美好的事情,诗人没过多地感知和体会过劳作,甚至在晚年还把乡野描绘成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没有艰辛劳动、勾心斗角的世俗,有的只是恬静、安逸、和谐的环境和美好愉悦的心情。但是,现实生活真能像渊明想象的那样吗?难道这样的生活在现实中真的存在的吗?我们不妨跟着诗人,透过他的诗篇来仔细的研读一下吧。

  现实的劳动生活给了陶渊明到底是什么?是无限的舒适、安逸还是艰辛、酸楚呢?诗人为什么不在 “世外桃源”里表露出来?是有意隐藏还是无意疏忽?带着这些疑问,透过闲言碎语去看诗人的情感: 在诗人的眼中,劳动是艰辛的,天灾人祸也相继的到来。我们看看渊明对于这个真实的写照: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欢。《庚戌岁九月中与西田获早稻》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劳动的艰辛,天灾人祸的威胁,沉重的压力,与自己想象的是完全两样。劳动对于他来说已经了不起,更何况“四体诚乃疲”是无法让人忍受的。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感受,而想象中的劳动是诗意化的。艰辛劳动给予渊明最真实的体验,使他发自内心的“躬耕非所欢”的感慨。

  在《桃花源记》中,他表达了一些农民的意志和愿望,提出了像桃花源里那种人人劳动,大家富裕、和平安宁、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理想。但只要回过神来想想,这样社会只能够是乌托邦。然而产生这样的幻想,却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诗人正是以幻想中的理想社会来和当时的现实作对比,以它的和谐来显示现实的不合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很清楚地看到诗人是矛盾着的,他向往的生活没有在他的有生之年见到,是悲哀的。他想借助这个来宣泄自己的心情。在文中,具体的历史事实已经隐去,凸显出的是对混乱、污浊的现实的否定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让我们再来仔细地看看陶渊明的“自然而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他是那样的悠然宁静,因为他的心没有尘俗的束缚,远在尘世之外,象“南山”一样自然。温汝能在《陶诗汇评》中说本诗“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至结二句,则愈远愈真,语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为佳。”其实,这已不是现实,而是作者将现实审美化,这种“真意”感受,就是生命的真谛。这不是理想而是审美,是个人的体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9343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