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王安石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预习布置】

  1、通读全文,掌握注释。

  2、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判断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明确目标

  三、知识精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四、学习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⑴ 提问注释中词语(回答时要合上课本)

  ⑵ 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 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 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穷:走到尽头。

  ④ 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⑤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⑥ 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见到的景象。

  ⑦ 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流传的文字。名: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⑶ 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①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 此余之所得也。

  ⑤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补充解释:

  ⑴ 偏义复词:庐冢。

  ⑵ 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⑶ 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

  4、疑难句释:

  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⑵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⑶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⑷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

  ① 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 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 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

  5、语言现象:

  ⑴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②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anshi/81143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