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对《滕王阁序》中“无地”的理解

王勃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滕王阁序》是一篇经典美文,中学语文课本常有。我教了几遍了,陶醉之余,总觉得有个地方不对,那就是对其中一个词“无地”的解释。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一句在中学课本中解释为:“临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

  “地好像没有了”,想一想应该仍然是“地”。“地好像没有了似的”,只能说明滕王阁高,正如前面所说“高峻”或“高渺”。那么,滕王阁到底高不高呢?滕王阁建成后经历了1300多年,屡毁屡建,现在看到的是1989年第29次重修的。新阁共9层,虽然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最高的楼阁,但也是57.5米。试想,一个正常人的视力,在100米开外尚能看清,何况仅有五十多米,不可能高渺到连下面是什么都看不清吧。何况,修建规模越来越大,唐时修建的滕王阁一定比现在低。所以王勃看到的滕王阁不可能“高渺”得“地好像没有了似的”。

  既然不高,那么“无地”到底怎么理解?请你先看看右面两副图,很明显,滕王阁下临什么?江水!滕王阁在鄱阳湖畔,赣江之滨,它下临的是赣江江水。所以,“无地”就是江水。王勃在文字上给我们设计了一道谜语题,谜面是“无地”,谜底是“江水”,没有地了,那当然就是江水。

  那么,王勃为什么不直接用“江水”或“赣江”(或其他)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写文章用语要新奇,不可落于俗套,王勃可能觉得用“无地”显然要新奇。

对《滕王阁序》中“无地”的理解

  我说的到底对不对呢?先请看这些例子:

  1.枚乘《七发》:“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

  2.东汉桓麟《七说》:“椅梧与梓,生乎曾崖,上仰贯天之山,下临洞地之溪,飞霜厉其末,飙风激其崖,孤琴径其根,杂鸟集其枝。”(《艺文类聚》五十七。案:“孤琴”有误。)

  3.东汉王逸《机妇赋》:“高楼双峙,下临清池。”

  4.《魏书·列传第二十三·崔浩》:“及车驾之还也,浩从太宗幸西河、太原。登憩高陵之上,下临河流、傍览川域……”

  5.谢灵运《游名山志》:“石门溯水上,入两山口,两边石壁,右壁石岩,下临涧水。”

  6.《全梁文》卷69之《七召》(南朝· 梁,何逊):“延袤水陆,旷望东西。下临江海,上属云霓。”

  7.《隋书·列传90·西域》:“阿钩羌国……国西有县度山,其间四百里中,往往有栈道,下临不测之渊,人行以绳索相持而度,因以名之。”

  8.《全唐文(卷0304)》之《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崔尚):“邈彼天台,嵯峨崔嵬。下临沧海,遥望蓬莱。”

  9.唐代元结《寒亭记》:“及亭成也,所以阶槛凭空,下临长江,轩楹云端,上齐绝颠。”

  10.唐代段文昌《修仙都观记》:“峭壁千仞,下临湍波,老树万株,上插峰岭……信非人境。”

  “下临××”的例子俯拾皆是。从这十个例子看,“下临”什么呢?“百丈之溪、洞地之溪、清池、涧水、河流、江海、不测之渊、沧海、长江、湍波”,都是“水类”。

  据此,我们可以用类比地认为,“无地”就是“水类”。当然实际是“江水”或“赣江”,也可以译为“清江”。岳麓书社出《古文观止》译为“清潭”也接近。

  那么,“无地”还有没有其他人用呢?有的,如:

  1.南朝·梁王巾(王简栖)的《头陀寺碑文》中有“层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可释为“大川”,前有“南则大川浩瀚”一句为证。)

  2.唐朝韩熙载《宣州筑新城记》:“排画角以星攒,下临无地;走长廊而云步,横射遥天。”(可释为“深河”,前后有“浚沟池”、“环千寻之深洫”为证。)

  3.五代冯延巳《开先禅院碑记》:“皇上即位之九年,诏以庐山书堂旧基为寺……乃跪而进颂曰:彭蠡之阳,匡庐峻峙。……後倚崇(一作层)崖,前临无地。屈曲延袤,高低迤逦。”(可释为“大湖”,前有“彭蠡(鄱阳湖)之阳”为证。)

  可见,“无地”理解为“水类”应该是合适的。

  王勃用“无地”是因为求新和引用,而我们理解“无地”要准确、到位,不可仅凭字面就“好像”、“似的”。《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化史上闪耀的一颗明珠,如果学者们教师们搞错了,那不仅误人子弟,也会给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抹黑的。

  作者:礼县实验中学,魏根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bo/111394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