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再别康桥》说课稿

徐志摩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再别康桥》说课稿范文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作品,是一首以轻轻悄悄营造出一种幽静曼妙氛围的现代诗。

  《再别康桥》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乡愁》《我爱这土地》,而以后也将学习到《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相信未来》等同类型的文章。因此讲好这一课,既能承上继续体会诗歌涵咏的特点,也能在朗读中形成新的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

  初二年级,十四五岁的学生,对诗歌中的音韵之美,意境之幻,情感之浓会有比较生动鲜活的理解。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讲解生僻且有文化内涵的字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多种方式个性化的朗读,体会首尾呼应而产生的余音绕梁之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赏析文中富于美感之意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诗人爱的因由。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体会景与情的关系:情要由写景抒发,写景中必含情。”“品赏美(景美、情美、言美),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和美好情怀”作为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对作者人生经历十分陌生的情况,将“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诗人爱的.因由”作为教学难点。

  为了使学生的想象力与个性理解不被破坏,决定除介绍作者外不过多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再别康桥》一诗,计划讲授一课时。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以回顾离别诗词的方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自古伤离别。”可以说,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表达离愁别绪的诗句比比皆是。你能说出一组吗?

  如果你细细总结,你会发现:“长亭、古道、暮云、愁雨、残柳、衰草”,这些冷秋、凄凉之景已成了传统诗词的典型环境。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它没有清凉寺钟声的悲凉,也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伤感,它有的只是明媚、亮丽的景致,有的只是用“轻轻、悄悄”营造的一种梦幻般幽静曼妙的氛围。这首诗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下面,以五个主干问题串联全文的讲解。

  为了落实“学生可以个性化朗读此诗”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提出问题:“这是诗人第几次与“康桥”挥手作别呢?”通过幻灯片放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进而达成目标。

  为了找出诗歌的意象,落实“培养学生赏析文中富于美感意象”的能力目标,提出问题:“能让一个人魂牵梦绕,难以割舍的地方一般是故地、家园,对诗人来说,此时的康桥是他的就学故地,康桥的魅力在哪里,是哪些景物和行为让诗人如此迷恋,如此动情呢?(板书:河畔之金柳软泥上青荇榆荫下清潭青草处寻梦)

  为了明确诗歌意象的象征意,落实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康桥河畔的金柳,软泥上青荇,榆荫下清潭最大的魅力是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法,使学生明确,这三样东西的最大魅力在于他们的娇羞柔美、自由无束、梦幻迷离。其实就是诗人所追求的美和自由。(板书:娇羞柔美、自由无束、梦幻迷离)

  为了突破“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诗人爱的因由”这一教学难点,借助材料延伸解读的方法达成,诗人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为我胚胎的。”(板书:睁我审美之眼拨我求知之欲育我自由意识)

  为了落实“多种方式个性化的朗读,体会首尾呼应而产生的余音绕梁之效果”这一教学目标,通过小组朗读比赛和互评的方式,体会诗歌这种形式之美。明确这种结构相仿,内容略有重复,这种首尾呼应,重章叠唱形成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在反复吟咏中让人仿佛看到了诗人频频回首,满眼不舍的画面,这种轻轻悄悄所营造的轻柔曼妙感恰是本诗给人最大的美感之一。也是诗人爱的主题的体现。

  通过这节课,可以达到赏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学习目标。为了进一步落实本课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两项作业:

  1.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诗歌的第三诗节和第五诗节。

  2.请你尝试借助某一意象,做小诗一首,抒写你对朝夕相伴的美丽校园的感情。

  一所学校培育一种学校的气质,但徐志摩反过来又浓郁了康桥的气质。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他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而找到精神的皈依与寄托。而且,据说徐志摩在剑桥求学过程中,只需每周到导师家去一次,谈天说地,交流思想,其余时间恐怕就是登山,临海,沐风,听雨,读书吧。希望将来你们也有这样的机会,以你们最渴望的方式读书求学做学问。康桥会张开怀抱等待你们每一个人。

  四、板书设计

  就学故地河畔之金柳―娇羞柔美软泥上青荇―自由无束榆荫下清潭―梦幻迷离

  精神家园睁我审美之眼拨我求知之欲育我自由意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xuzhimo/440779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