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学生调查报告(4)

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学生调查报告 篇6

  伴随着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基于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突增等客观实际,观英滩镇小学寄宿制办学模式于20xx年9月开始实施。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试点”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公认。

  一、诞生背景

  1、“留守”儿童突增。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山区镇之一的观英滩镇与其他县区一样,大批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这个富于特定历史气息的名词概念诞生了,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取代了父母监护和教育职责,而他(她)们年纪一般都较大,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有的还体弱多病,有的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明显滞后,往往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边远山区的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2、校点布局面临新的矛盾。

  观英滩镇地处威远县北部边陲,幅员面积101.24平方公里,总人口2.8242万人,尽管山青水秀,风景宜人,但毕竟山高路陡,人烟稀疏,村落分散。

  镇中心校所辖的龟形和红旗两所村校,招生范围分别囊括了三个行政村,生均徒步面积12公里,最远的达20公里,但两校每年的适龄儿童都不足10人,再加上两所村小,几经撤并搬迁,校舍危陋,面临着原址建校与寻求其他途径的历史性选择。

  二、历史决择。

  依据国家优厚的教育政策和发展氛围,本着“整合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投资不重复,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观英滩镇在全县率先提出了“农村小学生寄宿就读”的构想与规划。

  20xx年7月,威远县教育局、财政局和观英滩镇党委政府,对该镇教育发展的客观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对 “小学寄宿办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决定观英滩镇于05年秋在全县进行边远山区小学寄宿制办学模式的“试点”工作。

  三、目前现状

  观英滩镇小学寄宿制办学于20xx年9月正式开始,现有寄宿生156人,其中留守儿童45人,配有4名中专以上学历的专职生活指导教师,1名专职门卫和1名兼职锅炉工,全面负责寄宿生饮食起居的指导和生活处理能力的培养。

  (一)、寄管理念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突出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共寝同乐是一家——突出协同合作能力的培养

  言行举止严要求——突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主要做法

  该校的小学生寄宿就读试点工作,得到了当地党政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学校教职员工的广泛支持,制度健全,工作落实,成效显著,深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1、管理严格,措施具体

  ①严格制度,责任明确。

  该校建立了“学生接送制度”、“寄宿生一日常规”等十八项制度很好地规范了寄宿学生的行为举止,很好地约束了生活指导教师、班级教学教师的生活指导、教育教学理念,形成了“文明、快乐、好学、善思”的寄宿风范。

  ②全程护理,细心关爱。

  该校实施的小学生寄宿就读,实质上是“周寄制”。即:每周日下午由学生家长或委托监护人,将学生送到学校,办理交托管理手续,学校行政收集存档备案;周末下午由学生家长或委托监护人到学校“学生在校周记录”,填写“意见建议信息反馈薄”,同时将学生带回家。学生在校一周的生活、学习活动由生活指导教师、班级教师全程护理和引导,形成了浓厚的人文关爱氛围。

  ③家长联合,信息互通

  学校开通了供寄宿生专用的爱心电话(0832(8050087)),保证了所有寄宿学生家长家校信息时刻畅通,搭建了家长和其子女沟通心灵、互换心声的爱心之桥。

  ④校医联手,共保平安。

  该校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协调下,镇卫生院开通了寄宿学生求医问病的“绿色通道”,在学校与镇卫生院、生活教师与医生的密切配合下,让寄宿生充分体会到“学校如家”的全新感受。

  2、指导帮助,但不包办。

  该校156名寄宿学生中,6岁孩童就有12名,这类年幼寄宿生在“梳头洗脸”、“系鞋带,穿衣服”等方面的自理能力相对较低。生活教师在经过统一讲解、示范、指导后,都是让学生独立操作,尔后再由教师给予重新整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训养其能力,帮助指导,但不包办,很好地弥补了山区老百姓包办、溺爱的教养的理念缺陷,学生自理能力得到了充分有效地提高。

  3、仿真家庭,温馨管理。

  该校现有的156名小学寄宿学生中,年龄跨度大(6-12岁),一到六年级都有,他们在寄宿管理的诸多措施中,有一条特别值得肯定,那就是:床位安排是按“高低年级混编,大小孩童结对子”的原则安排的生活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由高年级学生帮护低年级学生,共效果记入学生的“在校周记录”,形成了兄弟姊妹型的家庭式的温馨氛围,很好地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不足。

  4、科研同步,长远规划。

  该校在寄宿制试点工作一开始,在20xx年就申报了“农村小学生寄宿制研究”的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参与人员涉及行政领导、食堂工作人员,生活教师、班主任及部分任课教师。现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县教研室的充分肯定。该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对寄宿管理工作是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究的很好途径之一,必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当地“留守儿童”上学就读工作。

  (三)该校的寄宿制试点工作很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

  1、硬件设施、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为实施寄宿制办学模式,该校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的关怀下,投资35.2702万元,545平方米的学生寄宿楼呈现于镇所在地的中心,全新的学生床、吃饭桌令学生及家长感觉一新,撤掉了该校辖区内的龟形和红旗两所校舍简陋的村级小学,绝对避免了“生源聚集城镇”这个现实背景下的重复而无效的投资。

  2、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原在两所村小的小学生,入中心完小寄宿就读后,充分享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充分体验到了从村小的“一师一班”到“中心完小的分科教育、分类指导”的明显变化,为边远山区孩子的成长、成材构建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平台。

  (四)该校的寄宿制试点工作为教师打通了“成品成牌”的有效途径。

  该校实施寄宿制后,所撤掉的两所村级学校的12名教师全部集中到了镇所在地的初级中学和中心完小。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信息资源相对丰富,管理和从业风范绝对改观。12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体验到了优良的从业环境,为教师们的教学技能提高和教育艺术水平的提升开启了一片理想的蓝天。

  该校实施寄宿制后,为教师们了解学生课后表现、知晓学生的心理状况创造了绝对有利的条件,把教师们一部份家访工作集中到了学校,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该校实施寄宿制后,学校的“管理半径”绝对减小,原来需要行程10多公里到村小的业务管理指导工作,现在集中到了中完小,管理成本显著降低。

  (五)该校实行寄宿制后,为边远山区学生创立优良的成长环境。

  村小学生寄宿就读后,充分享受到了升旗仪式场面的恢宏;充分感受到了几百人参加的运动会、文艺演出的慷慨和激昂;心理和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熏陶和感染;充分体验到了“集体就餐”的欢乐和愉悦,所有参与座谈的学生都有说不尽的欢欣和快乐……寄宿制办学为边远山区农民子弟的学习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和能力基础。

  (六)该校实行寄宿制后,为山区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发展当地经济解决了后顾之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入企经商”,已是当今的一个必然趋势,山区的“隔代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的新的难题,实施寄宿制后,很好地化解了这个矛盾,很好地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能够放心地外出挣钱,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和更加广阔的前景。因为寄宿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老百性的欢迎。

  四、主要问题

  (一)、学校债台高筑:(具体统计见附表)

  1、一次性投入:48990.00元(具体见表)

  2、一次性“两免一补”垫支:14657.86元。

  3、日常消耗:

  ①每学年29500.00元(具体见表)

  ②两免一补:免教科书:75.00元生期,一补:120元生期

  ③每期生均举债:352.02元。

  (二)、硬件设施明显不足。

  1、没有活动室,预算要投入50万元资金。

  2、寄宿生无专门的饭堂,预算要投入30万元。

  3、缺医务等设备设施,预算要投入20万元。

  (三)日常消耗的水、电等费每期达8000元,没经费来源,没有收费政策支持,学校难以正常运转。

  (四)生活指导教师需要正规培训,缺培训费。

  (五)生活管理人员编额不足,缺勤杂,保安、医务等服务人员工资。

  总而言之,观英滩镇中心校小学寄宿制试点工作,尽管尚存不足,但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的喜人的发展,为外出务工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深得家长及社会的好评,同时我们也坚信,有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有教育局的正确指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镇的小学寄宿制试点工作肯定会不断完善,逐步走向成熟,为边远山区的小学教育摸索出一条切实可的运行模式。

【【精品】学生调查报告六篇】相关文章:

1.【精品】计划书学生六篇

2.学生调查报告汇编六篇

3.学生调查报告汇总六篇

4.【精品】学生调查报告汇编十篇

5.【精品】学生调查报告合集八篇

6.【精品】学生调查报告三篇

7.【精品】学生调查报告4篇

8.【精品】学生调查报告合集7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diaochabaogao/202958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