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市场调查报告(3)

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市场调查报告 篇3

  为了强化税收管理,我局近日组织了一次税源管理专项大检查,对医药流通企业作了重点调查,发现该行业在医药市场监管和税收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加强管理。

  一、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商贸企业销售毛利下降,增值税减少。部分药品价格下调,进销差价降低,医院药品竞标采购,医药销售行业终端市场毛利率为5%-7%。医药零售行业为了占领市场,实行连锁经营,分支机构迅速增加,导致库存增加,当期应纳税额减少。由于经营方式及经营品种不同,传统药品和新特药品毛利率差别较大,也造成同行业间税负高低不一。

  (二)企业自身会计核算和申报不实,导致税款流失。主要表现为多计成本,少计收入,销售药品不开具发票;利用计划生育用品用具免税,中草药低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人为扩大这两项商品的收入;部分商品体外循环不计购进,取得购货方折扣折让后不扣减进项税额;将当期销售收入后移,减少当期申报销售额,不如实反映当期应纳税金;变相出卖药品经营资格证书,形成假连锁,假统一核算,财务管理混乱,核算体制不健全,对其分支机构疏于管理,这都造成了税收流失。例如,某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下设分支机构7家,为了避税形式上注册成立多家分支机构向税务机关分别纳税,其实质是统一核算,规避高税负。多数分支机构以挂靠、租赁、承包形式存在,总公司只收取管理费,没有统一核算,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

  (三)管理手段不足,监管不力。医药商贸企业改制后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税务机关以及医药监管部门没有及时适应变化,调整管理方式,信息没有进行交流共享,对企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研究不足,对医药行业日常管理不到位。

  (四)医药来源混乱,质量难以保证,且管理难度大。目前我市医药经营单位的供货渠道众多,有本地医药公司供货的,也有企业供货的,供货企业多以不开发票,低价让利为惠手段占领市场,导致本地正规经营的医药批发企业销售份额急剧下降,连年亏损,无法生存。另外,供货企业多采取直接送货到门方式进入市场,即不出具发票,又没有专业人员认真验收,也规避了医药监管部门的监管,给伪劣假药的流入造成了可乘之机,药品质量难以保证,也保证不了我市老百姓吃上放心药。

  二、加强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部门协作,规范行业管理。由市政府统一协调药监、卫生、工商、质检、税务等部门要强化协作,共享企业基本情况、基础数据信息,要求医药商贸企业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新《药品管理法》和GSP认证的操作规程,统一验收、统一入库、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统一实行计算机管理,打击三无经营(无证、无票、无固定经营场所),规范医药行业税收等方面的管理,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二)强化税源管理,减少管理漏洞。近年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医药商贸企业逐步转变为股份制、私营、其它有限责任制企业,改制后分配制度和所有形式随之改变,出现了改、转、租、包、卖、联等多种经营方式,税源也由显性税源变为隐性税源、由固定税源转为流动税源、由重点税源变为零散税源。税务机关要针对企业改制后税源发生的变化,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掌握企业动态变化,提高税源管理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变被动为主动;要注意宣传企业财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加紧推广税控收款机运用宣传,提醒消费者购买药品要索取发票,定期辅导、适当培训医药商贸企业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办税人员,促进医药商贸企业准确核算,据实申报,依法纳税。

  (三)转变工作思路,实现精细管理。各有关管理部门要及时转变观念,建章建制,依法各负其责,强化协调沟通、信息共享,加强日常巡查,及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纳税情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手段,抓住薄弱环节,实现管理精细化。

市场调查报告 篇4

  近期,我国轿车消费正在不断升温,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相应的汽车贷款业务。那么,消费者是否愿意贷款买车?什么样的贷款是他们能够接受的?近日,上海一调查公司就汽车贷款的一些相关问题,对消费者进行了调查。

汽车消费潜力巨大

  调查显示,有32.3%的消费者计划在未来5年内购买小汽车,而没有购买计划的人占67.7%。

  调查人员分析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存折里的钱越来越多,居民的衣食住行各项消费都在向高层次转移,私人轿车作为享受型的`交通工具,已经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梦想。

  如今,国内几大汽车生产厂商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不少品种和型号的车已经与国际同步,同时,成本不断下降直接导致销售价格降低,以前普通百姓不敢问津的价格逐步走低,个人购车欲望正在强化,未来5年将是我国家庭轿车普及化加速的几年。

贷款购车分歧较大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贷款购车消费,41.4%的消费者表示接受,46.8%的消费者表示反对,表示不一定的占11.8%。

  进一步调查发现,表示接受贷款购车方式的消费者认为,贷款可以周转资金和提前消费,两者各占56.1%和33.9%;在反对贷款购车的人中,有57.6%的人表示等有钱后再买,34.4%的人表示贷款买车不合算;另有3.0%的人认为贷款的钱可能不安全。

  调查人员分析认为,消费者对贷款购车的分歧较大,这一在国外非常盛行的消费方式和理念,在国人眼里还颇受争议。这除了和中国传统消费观念有一定冲突外,也和个人经济收入情况、消费者对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预期、消费信贷本身的操作等有着密切关系。

  有超前消费意识的受访者往往具有如下特征:年纪较轻,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他们认为,与其若干年后赚足了购车的钱,不如现在花明天的钱,提前享受。反对者则认为,消费应量入为出,安分守己.相对于赞成者,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工作稳定性较差。

贷款期限4至5年最受欢迎

  调查结果显示,34.0%的消费者认为汽车贷款期限4至5年最合适,19.8%选择10年以上,18.9%选择3年以下,17.0%选择6至7年,10.4%选择8至9年。

  调查人员分析认为,消费者对贷款期限的选择因个人情况差异而不同。一般情况下,收入高、偿还能力强的消费者倾向于较短期限,收入较低、偿还能力较弱的倾向于较长期限。但也有例外,一些投资意识较强的消费者,尽管有购车能力,也会贷款且选择较长的期限,而把自己的资金用于其他投资上,做到理财和享受两不误。

贷款期望额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贷款金额,消费者的期望在4万至10万元之间。其中,10万元及以上的比例稍高,为25.5%;其次为6万至7万元,占22.6%;4万至5万元占20.8%;8万至9万元占19.8%;3万元以下比例较低,为11.3%。

  调查人员分析认为,消费者对贷款倾向于较高金额,结合目前轿车市场的车价,经济型为10万元,中高档在20万至30万元。因此,较低的贷款额度满足不了消费者购车时的支付,反过来,如果消费者的购车资金缺口较小,往往也不会通过贷款方式解决。

  贷款期望金额也折射出消费者购车的心理价位应该在10万元左右,低档轿车尽管价格具有优势,但其质量性能和外观不为大多数人看好,而十余万元的中档经济型轿车的综合竞争力最强,受欢迎程度相对较高。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调查人员指出,目前开办汽车贷款业务的服务机构还不多,品种形式较单调,尚不能满足消费大众的各级需求,提供服务的机构应力求形式的灵活、多样,真正把方便和实惠带给消费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diaochabaogao/361096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