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申请书及结语(2)

申请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是语言的真实。由于作者与领导在空间上是相互独立的,对事物的感受是相互交叉的,所以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要满足领导的真实性心理需求,使之感到作者说的是真心话、实话,而不是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从而避免产生逆反情绪。

  首先,要摒弃那种“在??下”、“为了??”、“根据??”之类的陈旧、老套的开头语,以务实的笔调就事论事、开门见山。“门”开之后,就要以新颖独特、富有抓获力的语言给受文者以心理上的撼动。晋初李密的《陈情表》可谓心理诉求的典范。李密接到晋武帝要他到朝中做官的诏书后,上表请求皇上收回成命,批准他在家伺候祖母。文章开头很有特色:“臣密言:臣以险衅(厄运和罪过),夙遭闵凶(忧患和不幸),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寥寥数语,朴实无华,情真意挚,紧紧抓住皇帝的心理,传递出了一种感人的力量。

  其次,言辞要真诚恳切。申述类文书的语言如果躲躲闪闪、言不由衷,过于谦卑、求悯乞怜,言过其实、空话连篇,就会给领导造成负面印象,导致决断出现心理障碍。只有据实陈述、坦诚相告的诉求才能博得领导的信任和理解。李密的《陈情表》紧接开头,叙述了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朝廷征召的原因,处处有根据,句句是实情。正因为李密的陈情言辞真诚实在,所以皇帝不仅没有治其抗旨之罪,反而动了恻隐之心。 二是事实的真实。阅读申请的人对事实的真实性最为敏感。作者从事实出发,诉求的是一种说服理念;阅读者从是否可行出发,注重的是事实的可信度。二者诉求角度不同,但方向定位必须一致,这是所请求事项能否“照准”的关键。《陈情表》陈述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我孤苦伶仃、形影相吊,而祖母卧病在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皇上要我做官,我想奉召火速赴任,但祖母这个样子,我不敢走远了,所以进退两难。晋武帝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还赐给他两名奴婢,补贴他供养祖母的费用,这是被他的实际情况和真诚之心打动了。假如你有几套房子,还有门面房在出租,年终时也向领导申请困难补助,岂不是故意让他人难堪?

  充分性。以请求批准为动机的申述类文书,其诉求是一种理性诉求,实际上是在设法说服上级。因此,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的理由必须使受文者心悦诚服,这样上级才能对作者的理由形成心理上的完全认同。

  一般来说,领导对待作者的理由是审慎的,甚至是苛求的,作者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因此,写作时必须追求事实的质量和分量,通过原因的充分性来夯实理由的充分性,确保对领导产生“照准”的暗示力度。

  首先,作者应注意选择和提炼事实,用事实的典型性增强对阅读此文的领导心理的冲击力。相传古代有个年轻的寡妇想改嫁,请求县官批准,上来县官不准。现在看来,丈夫死了,女人要改嫁乃人之常情。但我们国家古代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男人可以娶三妻四妾,女子必须从一而终。安徽的皖南地区现在还保留有很多古代遗留下来的贞洁牌坊,就是无数丧夫妇女、终身不改嫁的痛苦记录。当地一个私塾先生替她写了一纸诉状,全文只有十二个字:“夫死,无嗣(sì),翁鳏(guān无妻或丧偶的),叔壮,嫁与不嫁?”诉状虽然言语不多,但县官看后顿生同情心理,于是干净利落地批了一个字“嫁”。

  其次,要紧紧围绕诉求动机陈述理由,确保事实与主旨的高度统一。如果上级感觉你陈述的理由是拼凑的或者很勉强,就必然产生拒绝心理。某高校一即将毕业的学生申请留校当实验员,申请书中列出了两个理由:第一条说在校读书四年,目睹学校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愿意留下来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第二条说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至今还欠学校两千块钱学费,希望留校后用自己的工资偿还。他写完后拿给系主任看,系主任告诉他应当表达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特别要说明自己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和优势。该学生对系主任的话不以为然,将自己的申请书一字不改地交给了学校人事部门,结果他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究其原因,当然是主旨诉求与理由诉求剥离的必然结果。

  再次,理由应当是对实情的直接陈述,而不是推理性的旁证或曲证。如果作者回避实情来说理,即便论证十分有力也不会令领导满意,事实胜于雄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情感性。情感性心理诉求,是指在陈述理由的过程中通过再现事实本身的情境,使领导

  由视觉触动转化为感觉体验,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关怀心理,形成对作者诉求的认同。

  情感性心理诉求的特点之一是寓情于理。理由是说服上级的支点。作者如何在情理之中融入主旨动机,做到情理交融,是心理诉求获得成功的关键。如李密的《陈情表》就是从大处着笔,紧紧抓住“孝者必忠,忠者必孝”这一封建统治阶级的主体理念来表达情感诉求的。他先借“孝”字诉情显理。请看下面这段译文:“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都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严重呢??因为祖母刘氏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垂危,朝不保夕。我如果没有祖母,就不能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相依为命,因此我不忍心离开祖母而远行。”报恩之心与悌孝之情跃然纸上,如奔涌的波涛势不可挡。作者没有把孝悌之情与忠君之情割裂开来,于是接着写道:“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我在陛下面前尽忠的日子还很长,而报效祖母养育之恩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封建社会有忠孝不能两全的.常理,作者决心先尽孝后尽忠,把尽孝之情与尽忠之情融于一体,两情并诉,达到了与皇上心理上的情感共鸣。

  情感性心理诉求的特点之二是寓情于事。作者在陈述事实时,不应停留在实情的表层,而应对实情中的典型细节作深度的概述,以促使领导产生体恤下情的心理。如某地一篇请求重建村小学的请示,初稿只是概略地说明现有校舍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且场地狭小学生多拥挤不堪。后来的修改稿加上了这样的话:“将近四十年的校舍,如今已无法继续使用。屋檐两米以下的墙面,受风雨侵蚀已看不到一块完整的土砖;一半以上的教室,主墙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缝。由于年久失修,下雨天屋漏如注,有的学生靠打伞上课;冬天室内室外一样寒冷,学生只能用身体互相依偎保暖。由于教室小、学生多,盛夏曾多次发生学生中暑晕倒事件??”这种诉求产生的强烈的情感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shenqingshu/193112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