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声声慢赏析及原文(2)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内在结构:越寻求解脱心态越不平衡

  诗词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其内在形态是一系列景物认识的转换,其内在结构则是一条情惑流,或者说是一条心理活动流。好的诗词,其内在的物象的转换应当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而反过来,内在物象的转换又有用的推进者内在情感的活动。在这方面,《声声慢》也显示出过人的匠心。

  总体说来,《声声慢》的抒情心理,是一个由失落心态引发不断寻求解脱的行为,而又由寻求解脱行为不端导致心态更加失落的经过。开头“寻寻觅觅”四个字,写的是行为,但体现却是一种失落心态。国破家亡、飘泊异乡、丈夫新丧、孤苦无依,是酿成失落心态的根柢原因;乍暖还寒、气候反常、独处空房、苦闷难熬,则是引发失落心态的导前线。当这种失落感无法排解时,就会酿成心态的极度不平衡,而心态不平衡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就是下认识地东望望、西看看、东摸摸、西弄弄。这举止看来没有目的,实际上却目标清晰,那就是寻求解脱,声声慢赏析。以恢复心态平衡。这是由心理学依据的。生命运动的一条基本纪律,就是随时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当人的情感、心态因某种原因而失衡时,生命本身就会自动地生收回一种扞拒不平衡已恢复平衡的力量。在生态心理学上,这叫做心里趋衡力。这是生命本体维护自我的一种天性。在这种趋衡力的支配下,人们经常呈现出一些看似无目的、但实际上目标清晰,虽然无自觉认识、但却合乎心里逻辑的“寻寻觅觅”行为。只要心态平衡得不到恢复,这种寻求解脱的行为就会延续下去。声声慢正是借助趋衡力的作用,通过不停地寻求解脱行为,将景物一个个导引进去的:坐卧不宁就走来走去地喝酒,喝酒不行就开窗望雁,望雁不行就折腰看菊,看菊不行就喟叹、呼告。无疑,这样的景物转移是异常合乎内在心理活动的纪律的。

  更见匠心的是,为了达到表现愁情深广无边的目的,作者始终不让寻求行为取得从来应有的解脱效果,而是恰恰相反,总是让一个个解脱行为不断打开新的愁情空间:借酒浇愁更感到愁情的深重难解;听到屋外风急又扩大了阵阵秋愁;开窗望雁本意在于缓解苦闷,但却带来更为广远的家破人亡之思和丈夫新丧之痛;折腰看菊本是为了转移视听,但却开启了身世变化之哀的闸门┄┄显然,随着寻觅行为的推进,景物不断转换,愁情也层层叠加。这就是越寻求解脱心态越不平衡、有意消愁愁更愁的整体建构艺术。这种通过描述消愁行为的反效应,来反托愁情深重难解、拓展意境空间的构思方法,无疑收到了愈相反愈相成的审美表现效果。

  与此相应的是层次安排的心理合律性。全此除开头叠字句外,共七个层次。前四个层次通过气候、秋风、过雁、残菊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是一个情绪缓起渐进的经过。其中二、四两层,间隔应用了“怎敌他晚来风急”和“如今有谁堪摘”两个反诘句,是情绪上涨在句式上的体现。到“黄花”句愁情天地已拓荒完毕,情绪已达到高潮,于是迎刃而解,有了独自怎生得黑的第一声呼高。至此,词意似乎义无所付家,但作者又妙笔横生,让点点滴滴的雨声来刺激她的听觉,敲击塔纳早已痛楚不堪的心灵,这无疑是火上浇油,点火引爆,于是又爆发了更强烈的第二声呼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显然,这一切安排,都是异常合乎心理活动、情绪上涨的必然律的。试想,如果把呼告句放在别的部位,或者不是把梧桐细雨放在两个呼告句之间,还会有如此合情合理的内在逻辑效果吗?

三、叠字句:统领全词意境整体构建

  《声声慢》在发言上的特点有三:一是口语的应用,如“将息”, “怎生”, “了得”等;二是反诘肯定句式的恰当应用;三是叠字句的胜利应用。声声慢朗诵。前两点无需赘言,这里主要谈谈叠字句的构建意义。

  几乎整个古今论者都赞叹本词开首的十四个叠字,但说来说去总是在”奇”字上打转,没有看到它对全词整体构建的统领作用,这是不应该的。开手叠字句的统领作用,体现在横向的三点循环和纵向的三点延长两个方面。

  先看横向的三点循环。“寻寻觅觅”写主体行为,”冷沉寂清”写周围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在的心情。行为,环境,心情三者之间是一循环关系;因心情愁闷而有了寻求解脱的行为,由寻求解脱的行为而引出了周围的景物,因景物的沉寂而使心情更加愁苦, 因心情更加愁苦则更要寻求解脱------这行为, 环境,心情的三循环,就是<<声声慢>>整体意境的横断面,非论从词作的哪个层次上横截一刀,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三者之间是一个循环生发的心理经过:“乍暖还寒时候”,是坐卧不宁(行为)、气候变化(环境)、烦闷难熬(心情)三者的循环生发;“三杯两盏淡酒”,是自斟自酌、酒、愁情深重难解三者的循环生发;“雁过”,是开窗仰望、北雁南飞、国破家亡之思三者的循环生发;“旧时相识”,是泪眼恍惚、错识过雁、丈夫新丧之痛三者的循环生发;“满地黄花”句,是折腰俯视、菊花凋残、身世沧桑之叹三者的循环生发;“梧桐细雨”,是闷坐静听、点点滴滴、长夜难熬之惧三者的循环生发。应当认识到,诗词中的每隔一项,都是一个行为、环境、心情三者的循环生发的心理经过。人们习惯于把意象分解为情与景或意与象两个方面,那是静态要素分解,容易忽略其中的动态心理活动经过;把主体行为加进去,这个心里循环生发经过久旋动起来。这就是“结构”与“构建”的差别所在。一切诗词创造和解读,都必须走进主体、环境、心情互相生发的心里构建经过,因而,这个横向的三者循环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再看纵向三点延长。诗词意境的展开有一个时间经过,这个时间经过实际上就是前面说的横向三点循环生发经过的不断向前推移。如果把这个推移经过作纵向解剖,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并行的三条线在向前延长;一条是行为活动线,一条是景物转换线,一条使心情变化线。显然,《声声慢》的这三条纵向延长线,分别是由“寻寻觅觅”、“冷沉寂清”和“凄凄惨惨戚戚”统领的:独守空房、自斟自酌、听屋外风声、开窗仰望过雁、泪眼恍惚生错觉、折腰俯视黄花、窗下闷坐叹气、烦腻室外雨声、心坎收回呼告,这是纵贯全词的主体行动线;乍暖还寒气候、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北雁南飞、旧时相识、满地残菊堆积、梧桐细雨黄昏,这是纵贯全词的周围环境线;烦闷难熬、愁情深重难解、秋思秋愁、国破家亡之念、丈夫新丧之痛、身世变化之哀、长野难熬之苦、晚境孤苦之惧,这是纵贯全词的内在情感线。一般说来,环境转换是着力描写的明线,声声慢。内在情感是令人思而得之的暗线,而主体行为则经常是一条略加点拨的半明半暗线。但不管怎样,这三条线的纵向延长与其每一环节上的三点循环生发的动态性无机合成,就是诗词意境整体构建的基本模式。只有当一首诗词的之一纵横交错的动态构建模式的局部和整体,都在你的头脑中生动的活起来是,才能说你已经真正走进了这首诗词的意境。这是诗词解读的基本功。四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面前目今只有冷沉寂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心坎的感伤,声声慢优秀教案。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容忍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柢不能扞拒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外,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想象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听说声声慢朗诵。

  地上随地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边,孤孤单单的,奈何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收回令人心碎的声音。对比一下《声声慢》赏析。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奈何能说尽!

【声声慢赏析及原文】相关文章:

1.声声慢原文及赏析

2.声声慢的原文及赏析

3.声声慢原文赏析

4.声声慢的原文

5.《声声慢》原文

6.声声慢原文翻译赏析

7.声声慢的原文及其赏析

8.声声慢的原文和赏析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ci/21954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