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中文言文常用句式(2)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高中文言文常用句式】相关文章:

1.文言文常用句式之习惯句式

2.文言文常用被动句式

3.文言文常用句式

4.常用文言文句式

5.高中议论文常用句式

6.常用文言文句式推荐

7.初中文言文常用句式集锦

8.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61941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