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考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考点详解(2)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3、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一种表示目的、手段、工具、凭借等,可译为“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

  乎

  一、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欲安所归乎? (《赤壁之战》)

  2、表测度语气,常和表示测度的语气词“殆”“得无”“无乃”等前后呼应,可译为“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崤之战》)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孟子〉两章》)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冯谖客孟尝君》)

  4、表反诘语气,常和语气词“岂”“其”“宁”等,或疑问代词“安”“胡”等前后呼应。译为“吗”或“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5、形容词词尾,同“然”。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介词 用法与介词“以”基本相同。

  焉

  一、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如乐作焉。 (《石钟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眼焉! (《〈孟子〉两章》)

  形容词词尾,同“然”。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二、代词 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它”。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三、兼词 兼有“于”“此”,可译为“在这里”“到这里”。

  微波入焉。 (《石钟山记》

  有青麻头伏焉…… (《促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与

  一、介词

  1、介出动作的另一施事者,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可译为“跟”“同”。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字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介出动作涉及的对象,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可译为“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3、比较的对象,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可译为“跟……相比”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公输》)

  二、连词

  1、连接并列的两个词、两个短语,作主语或定语。可译为“和”“跟”等。

  ……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治平篇》)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

  2、“与其”和“孰若”“不如”“宁”等虚词相呼应,用在选择分句中,表示取舍。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三、语气助词

  表示疑问、反诘、测度、感叹等语气。同“欤”。

  1、 表示询问语气,用在是非问句的末尾,译为“吗”;用在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的末尾,译为“呢”;用在选择问句中常与选择连词“抑”相配合。

  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

  2、 表示测度语气,兼有感叹意味,常与“其”等语气副词前后呼应,可译为“吧”。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大概)由(仲由)与(吧)?” (《论语·公冶长》)

  3、 表示反诘语气,兼有感叹意味,有时与“岂”“得非”“独”“况”等虚词前后呼应, 可译为“吗”或“吧”。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4、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吧”。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啊)! (《师说》)

  然

  一、连词

  1、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2、“然而”,可译为“如此(这样),可是……”。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指南录〉后序》)

  3、“然则”,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二、代词 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輮使之然也。 (《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大石……森然欲搏人…… (《石钟山记》)

  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州记》)

  [附]“然”作谓语,作用相当于动词,意为“是的”“对的”,常见于应对之词。

  成然之。 (《促织》)

  若

  一、代词

  1、 表对称,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

  2、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那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论语·宪问》)

  二、连词

  1、 表假设,常用在复句前一分句中,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 (《高祖本纪》)

  三、助词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和“然”的作用相似,可译为“……的样子”“地”。

  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惆怅地) (《司马相如列传》)

  [附]“若”作动词,表示比拟或比较,可译为“像”“如”“比得上”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62469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