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2)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fěi,古代盛物的竹器)者斩焉,?(huì,扫帚)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中立不倚者 中立: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

  B.则思砥砺名行 砥砺:磨炼

  C.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履:鞋子

  D.疏其间,封其下 封:堆土加高地面

  【答案】C(履,踩,踏。这里指“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B.见丛竹于斯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此相国之手植者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D.乃芟翳荟 良乃入,具告沛公

  【答案】C(A.介词,因为;B.介词,在;C.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副词,于是)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A.询于关氏之老 B.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

  C.竹,植物也 D.书于亭之壁

  【答案】B(B.省略句,省略介词“于”。A、D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C为判断句)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提出“竹似贤,何哉?”的设问,接着以竹所代表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美质来象征君子的品格,这样写是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记叙了已故关相国园中一丛“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之竹的变化。作者出于怜竹之心、爱竹之情,一番辛勤培植,最后使竹丛呈现出了一片盎然的生机。

  C.作者借物抒情、托物寄意,叙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文章批评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主旨。

  D.本文立意深刻,借物喻理,说理自然,卒章显志,多用对偶、排比句,句式工整,语言清隽,意境优美,体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散文美。

  【答案】C(把文章的主旨理解为“批评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不妥,该文的主旨是“强调培育人才和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希望在上位之人能善用人才”)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是空的,空是为了体现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要想到虚心求道的人。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的人(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如此,所以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因为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看见在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他草木的关系,也就像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他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

  (1)用斜线“/”给画线的文字断句。

  遗 已 聚 敛 得 数 斗 焦饭 未 展 归 家 遂 带 以 从 军 战 于 沪 渎 败 军 人 溃 散 逃 走 山 泽 皆 多 饥 死 遗 独 以 焦 饭 得 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2)①陈遗在郡做主簿,常常带只口袋,把煮饭时的锅巴收在口袋里,等回家时用它来给母亲吃。

  ②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他一片孝心所得到的报答。

  【译文】吴郡陈遗,在家极其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做主簿,常常带只口袋,把煮饭时的锅巴收在口袋里,等回家时用它来给母亲吃。后因孙恩起义,攻打吴郡,袁府君(山松)当日便出兵作战。陈遗已经收集到的几斗锅巴,来不及送回家,就带着它随军出发。在沪渎打了败仗,兵士溃散,逃往山林沼泽中,多半都饿死了,唯独陈遗因为随身携带锅巴,活了下来。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他一片孝心所得到的报答。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相关文章:

1.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2.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3.高考语文阅读之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复习方法

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6.中考语文临考复习题—文言文阅读专题

7.高中生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8.高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73855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