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中必考文言文虚词(4)

文言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13、【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①庞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6、【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高中必考文言文虚词】相关文章:

1.高中文言文虚词

2.高中文言文虚词大全

3.高中文言文的虚词用法

4.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5.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

6.高中文言文虚词及用法

7.高中常见文言文虚词

8.高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wenyanwen/284095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