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师说》优秀教案设计(2)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一、检查预习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4、、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如动词后意义的变化:

  ① 耻:以……为耻。          ② 师:以……为师;向……请教(学习)。

  ③ 羞:以……为羞。           ④ 小:以……为小。

  ⑤ 奇:以……为奇。 宾客:以……为宾客(把……当作客人来招待)。

  ⑥ 粪土:以……为粪土(把……看得一钱不值)。

  5、通假字   ① 受:通“授”。 ② 不:通“否”。

  6、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四、思考: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其进步性显而易见。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但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本文,主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及优化设计

【《师说》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师说的教案设计

2.师说优秀教案

3.师说的优秀课件

4.师说优秀教案反思

5.《师说》优秀说课稿

6.《师说》

7.师说原文

8.《师说》优秀说课稿推荐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220898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