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外国教育史课件(2)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五)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学习即回忆”

  毕达哥拉斯灵魂不死思想的影响,认为人出生已经获得一切知识,学习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开启了“内化说”,与洛克的“白板说”相对立。

  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第一,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

  第二,主张对儿童通过游戏、讲故事、音乐等方法进行教育,但其内容要经过检查。

  第三,最高教育目标: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五个阶段:(1)学前教育阶段。(2)初等教育阶段(7至16、17岁) 。(3)军人教育阶段(17至20岁) 。 (4)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20至30岁) 。(5)哲学家教育阶段(30至35岁) 。

  第四,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 第五,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古代“四艺”。

  第六,国家负责教育和养育。

  特点: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

  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补】“第二个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法律篇》中的教育观:在教育管理上,有了一名专管教育的长官;规定了学校的兴建;对专职教师有了明确规定;在课程设置上,哲学被取消了,首次提出强迫教育

(六)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1.灵魂论与教育

  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

  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意义:人也是动物,不能不正视这一点;其次,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理性;第三,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德、智、体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儿童成长三阶段:0~7岁、7~14岁、14~21岁。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2.教育作用论

  影响人的发展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型,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张本。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

三、古罗马的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1)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农民——军人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2)共和后期的教育:学校主要包括: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忠于帝国的公民和官吏;

  在学校管理上,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

  在教师管理上,采取的措施是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对教师的控制,国家委派。

  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法律、医学、哲学等专门学校。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论雄辩家》,雄辩家应是一个就目前的任何问题,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势,得体而谨慎的进行讲演的人。雄辩家应有广博的知识、特殊的修养、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常用的练习方法是模拟演说、写作等。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教育的集大成者。

  第一,论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A学校教育具有激励作用;B可提供多方面的知识;

  C有利于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第二,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第一个提出双语教育问题。

  第三,论教学。

  A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B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基础上。C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防止过度疲劳。D教师善于回答提问,并向不发问的学生提问。

  第四,提问的好处:测验学生的鉴别能力;防止学生不专心听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智力。

  第五,对教师的要求:德才兼备、宽严相济、教学艺术、因材施教。

  3.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忏悔录》。提出“原罪论”、“禁欲主义”、平等思想。

  总之,他创立的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为基督教哲学开创了新的纪元,他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世纪由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

  

【外国教育史课件】相关文章:

1.外国美术史课件

2.外国古代美术撷英课件

3.《外国诗两首》课件

4.两个外国美术流派课件

5.学前教育史的论文

6.有关学前教育史论文

7.关于学前教育史论文

8.中外教育史自测试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238941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