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桥之美》的教学教案(2)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认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第1题:找出文章的主旨句:(第3自然段)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哪些?

  第二段中:“‘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第三段中:“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第五段中:“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第七段中“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第2题: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第4自然段中有: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水天间的长桥之美(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之,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么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5自然段中有:《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高山峡谷中的人造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6自然段中有: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

  师强调:4、5自然段中的桥从正面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第6自然段中的`桥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包括成昆路上的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些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些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第3题(1):第4自然段,不同的桥带给作者的什么不同的感受?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第3题(2):试找出风雨桥的美表现在哪里?

  答案: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第4题:认真阅读课文,重点阅读2、3自然段,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答案: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5题:读了作者对几种桥的评价和描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美学原则?

  答案:(第2、3自然段)桥要讲究对比、变化、和谐。

  第6题:找出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句子。

  作引用:(第2段)“小桥流水人家”,固然----。

  列数字:(第4段)卢沟桥只有17孔,-------。

  打比方:(第4段)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好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作诠释:(第7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7题: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c

  明确: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也让人感到极度欢乐。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二、总结全文。

  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学生中得到的启发应是多方面的。

  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

  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板书设计

  桥 之 美

  顺序:总_——分——总

  语言:描写     说明

  课后反思:

【《桥之美》的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桥之美》的教学反思

2.语文桥之美教案

3.《桥之美》优质教案

4.《桥之美》教案

5.关于《桥之美》的教学设计

6.《桥之美》教学教案实录

7.关于桥之美教案

8.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245774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