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优秀教案参阅:社戏(2)

教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布置作业。

  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心情的。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

  3.抄写词语:

  怠慢 大悟 撺 掇 委实 凫水 篙磕 潺潺 朦胧 婉转 悠扬

  疏疏朗朗 瓢 缥 缈 融 蹿 踱 颇 懈 楫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堂课作业。

  (一)检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

  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

  2.行船到赵庄(1016段);

  3.船头看戏(1721段);

  4.返航路上(2227段);

  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

  讨论中明确: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作者称双喜最聪明、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

  指名朗读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学生朗读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

  1.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2.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嚷等。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以上加点的词板书,下同)

  齐读第10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

  (四)学生朗读思考和练习五中的第二段话,找出这段话写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说说它是怎样跟前面一段话互相照应的。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段话写在第21节末尾,也是写孩子们撑船的动作的。这里写大家看戏看得没劲了,在双喜的提议下便开船返航。前面写船来时是向赵庄前进,经过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现在船要离开赵庄,因此拔了篙要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前后照应十分严密自然。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种前后照应的地方,写作时更要注意前后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贯通一气。

  (五)阅读第1113段。考虑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状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关系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板书(或挂出小黑板):

  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下面写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写航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象兽脊踊跃,向船尾跑?这是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这样写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显得形象真切。这一句描写呼应了前面的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一句。

  3.第12节和13节里哪些词句是跟11节的记叙呼应连贯的?要求在这些语句下划线:那声音大概是横笛跟似乎听到歌吹了相呼应;果然是渔火跟也许是渔火相呼应: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相呼应;因此,这三节的过渡照应很紧密、自然。

  学生默读1113节,进一步领会记叙的顺序和内容。

  (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自然段中,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心情,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心情的呢?

  讨论明确:课文始终将情与景结合起来写,从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戏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要求划出这些词语)轻松舒展,极言一旦实现愿望的兴奋。船飞一般地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说明心情何等之急。通过似乎、料想、也许等词,写出了猜测的心理,表达了急于到达戏台的心情。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那就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个真字,把儿童心理写得维妙维肖。课文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夜景。同时又表达了儿童愉快迫切的心情。这种情与景的紧密结合,我们称它为情景交融,阅读时要很好体会。这四节要求背诵,学生再各自读一遍。

  (七)由于作者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所以把戏台写得生动具体,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课文描写戏台,有从远处看的,有从近处看的。

  第14段是写从远处看戏台。这一节写戏台有两个特点:

  1.注意观察的位置和距离。作者一开始写戏台,是自远而近,先交代戏台的位置:庄外临河的空地上。再点明疑为仙境的缘由: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接着,由于船走得很快,渐渐接近戏台,便看到台上显出人物来,也看到近台的河里有一望乌黑的船篷。

  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从远处看戏台,因为模糊,所以疑为仙境。因为距离还较远,所以台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见红红绿绿的动。

  后面第22段里也有一句是写从远处看戏台,那是返航时回望戏台,也抓住了它的特征:因为远而又在灯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同14节的疑为仙境遥相呼应。

  可将上述内容列成下表:

  对戏台的描写

  学生齐读第14节,体会写景的好处。

  (八)第17节到第21节,写他们都挤在船头上看戏,这是从近处看,所以角色的上场,下场,甚至连那老旦将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五节描写的特点是把角色的出场和表演跟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儿童们看戏的心理特点。请找出有关语句,并用线划出来:如看见台上正打仗、咿咿呀呀的唱、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最愿意看的是跳老虎、第20小节的大部分语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272193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