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初中古诗教学随笔四篇(3)

随笔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三:初中古诗教学随笔

  古代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文言文已经退出了当下的交际舞台,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可以说,它们是进行这一工程的根基,是任何的引进与借鉴所不能替代的。正基于此,新修订的中学教学大纲都把提出了要加大古诗文的比重,但是,笔者看到,目前的古诗文教育质量并没有随着其内容比重的增加而相应提升,相反,中学的古诗文教育还几乎停留在数年前的水平,学生头疼,老师讨厌,结果并不能使学生对其很好的理解,欣赏,更谈不上具体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将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入手,并进而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希望与学界同仁共同切磋。

  第一部分古诗文教育滞后性产生的原因

  一、思想上仍存在着对古诗文认识的误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反面来讲,一是对其历史定位的错误判断;二是从此判断出发导致的对其重要性的轻视。

  我们先看前者,其实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渊源有自。自从y片战争以后,闭关自大的中国人突然赤裸裸的暴露于世界面前,原来“天朝上国”的美梦被洋人的洋枪大炮轰了个粉碎,固有的一些骄傲自大的情绪渐渐变成了深刻的自卑,这种自卑进而引发了对古老传统的严厉拷问,无论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无不在拷问之列。这种拷问本来无可厚非,因为没有拷问就谈不上进步,进步总是在深刻的随笔与拷问中产生的。但如果当这种拷问变成了一种极端的崇拜与自我贬低时,那它的进步性就要大打折扣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大都经受过欧风美雨的洗礼,从变革旧有制度,向西方文明学习的目的出发,他们对传统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随笔和尖锐的批判,作为古文明载体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当然也在批判之列,不可否认这种批判是文化现代化所必需的阶段。但是,不可否认,当时的批判确有过火之处,比如有些人主张读书不必读古书,里面全是糟粕;还有的甚至主张以拼音字母代替汉字。不过,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实际来看,那这种做法还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当时以林纾为代表的“古文派”是极力反对推行白话的,斗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以上那种种种近日看来过火的理论和口号就可以理解了。并且,随着白话文取得彻底的胜利,新文化的干将们大都开始向中国古文化的回归,如鲁迅给青年开的书目里就有很多的古代典籍,而有些人更是以研究古代文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可见,他们心里对古老文化的定位是很高的,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下,他们才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着作。

  但是,现在有些人却往往昧于这种现实,而是承继了那种对古老文化轻视的态度,不仅有些家长这样,有些老师也是如此。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定位仍然很低,而为其一部分的古诗文也是因此遭殃,

  再看后者,从这种错误判断出发,他们把古诗文看做无足轻重,甚至只是单纯的应付考试才讲它们。而相反,与时下形式似乎更紧密地外语等则成为紧俏科目。事实上,古代诗文的讲解除了应付考试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打开一个通往古代文明的窗,因为众所周知,我国的各种典籍大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若果没有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很难找到通往这个美丽殿堂的入口的,并且,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何具有民族特色,单纯的靠引进一些外国的理论么,显然是不行的,绵绵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才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脱离了它,任何构建特色文化的努力终将是空中楼阁,所建立的文化不过是外国文化的翻版与嫁接。

  除此外,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过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家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因为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的阶段,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做好这个工作,过度轻视古诗文教育,将导致学生对自我国度古老文明的轻视,而转而依恋日益泛滥的外国文明,这里面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二、教师个人修养的原因。

  我们这代人,大都没有受过较为严格的国学训练,一些理论大都是从一些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临时“拾来”的,所掌握的大都是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给学生讲课时也大都照本宣科,解释几个字词,翻译一遍大意即可。这样一来,中国古诗文中特有的意境美,起承转合的匠心独运,遣词造句的不落窠臼,都荡然无存,试问学生如何会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中国古诗文是一个结构严密,有着严格规定和宽泛范畴的系统。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受过较为严格的古文献学,目录学,文字学,历史学,音韵学等的训练,至少应该对它们有相当的了解,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能由点到面,作出较为准确生动的讲解。比如,对于一首诗,必须能讲解出其特有的意境美,和汉字因平仄不同而造成的音节错落美等,努力培养出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近。

  第二部分应对方案

  一、 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定时请大学中学有专长的教授学者授课,培养中学老师较强的业务素质。

  这个问题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由于我们需要的不是去搞专门的研究,所以掌握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只要假以时日,大家都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 招聘教师时,不应该只令其讲解几篇现代白话文,而应该将古诗文试讲纳入评选机制,其实,几篇白话文,不能反映教师水平的高低,因为,各样的文学史,理论研究着作是他们用之不尽的“课堂渊源”,而古诗文的讲解才真能表现出其业务素质,因为它不是临时抱佛脚,被几篇条条框框就能完事的,必须平时多加积累,下过较大的功夫才能达到一个较为熟练的境地。

  三、大学里面不能仅限于讲解基本古代文学史,这种知识的灌输不过是拾人牙慧,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无实在价值。相反,要多开一些诗文欣赏类的课程,鼓励大学生多读原典,从里面培养自己扎实的业务素质。

  综上所诉,我谈了一些自己在教学中以及接受培训时所产生的一些感慨,希望读者能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2618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