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杂文随笔(2)

随笔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萧红很有诗人的天赋,她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特别强,应用在写作上,便使得她驾驭语言的时候得心应手。自然,这同时也得益于她良好的古典文学的修养。她的散文不盲从和去刻意摹仿别人。另外,她的大多数散文里都有一种诗意的流动,尽管这诗意有时泛着哀愁,有时又透着希望,甚至有时是一种孤苦的绝望。但诗的意境总是汩汩地流动着,不曾间断。这情绪被素洁的文字包裹着,浓淡相宜。连她苦境里看见的也是“偎在墙根哭泣的落叶”,“天空有冰状的白云”。在她快乐的时候,会有“春意挂上了树梢”连“街头的白杨树也蹿着芽”。萧红以恰当的比喻和象征似有若无地表露出她渴望表露的心迹。萧红散文有诗情,她在诗情里写人记事。她不以浓烈的文字外表特征取胜,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年轻女子敏感细腻的情怀,却觉不出她字里行间的脂粉气,她正是以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展现出清新绝伦的艺术风格。萧红文本的语言组织的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都有较高体现。萧红的确是“中国二十世纪汉语写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萧红在哈尔滨东北特别区第一女子学校读书时,除学习外,开始热衷于绘画,梦想当一个女画家,并与同学组织课外写生会。在萧红22岁时,她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发起的旨在救济1932年遭受水灾难民的“维纳斯画展”,并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萧红终身都热爱绘画。表现在她的散文中,则体现出一种别样的画面美。萧红不仅有抒情的天才,也是写景的能手。她的散文中的优美境界,鲜活的画面常使人不忍释手。王国维把境界分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显然,萧红的境界是饱含自我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熟谙此中三味。她从来不做单纯的风景复印,而是注意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自然景物之中,同时把读者带进她抒写的氛围中。《又是春天》是一组充满暖意的春意图:

  “松花江失去了冬天的威严,江上的雪已经不是闪眼的白色,变成灰白了。又过了几天,江水顺着水慢慢流动起来,那是很好看的,有意流动,又像无意流动,大块冰和小块冰轻轻地互相撞发着响,啷啷着。这种响声,像瓷器相碰的响声似的,也像玻璃相碰的响声似的。立在江边,我起了许多幻想:“这些冰块流到哪里去?流到海去吧!也怕是到不了海,阳光在半路上就会全数把它们消灭尽……”。

  这样一组清新素雅的画面,不仅景美,而且有流动的动感,又有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再加之“我”的幻想,心中不由得发出一种陶醉的感觉。萧红的画面描绘体现了一种淡雅素洁的风格,她喜欢的是淡妆,是自然美,不喜欢刻意做出来的彩绘。

  萧红的散文语言呈现出既平淡又新鲜,于淳朴里又带着隽逸的色彩,象雨后的新绿,展现着一份独有的自然之美。三、自觉的平民意识的传播

  萧红是一个心性宽厚的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反叛者走进文坛的。她的散文集《商市街》是她在哈尔滨苦难的生活的形象写真。她自觉地将自己当作生活最底层的人看待,生活的清苦生活的奔波,她都当作稀松平常,她意识到自己是平民中的一员,也自觉地向“读书人”传递着她骨子里的平民意识。她的散文写身边的细碎琐事,并非是泪眼里看世界,而是因为有了对温暖和爱的永远憧憬,文章里便跃动着曙色。

  萧红散文不仅以独特风格和个性,简单的纯粹之美,温润的诗意之美吸引着世人的关注,而且也将题材的开拓以及特有的精神内核的启蒙方式在文坛上留名。

  萧红不仅具备时代的先锋思想,而且在创作领域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过去的散文小品大多是有闲阶级的闲适之作。闲适清淡成为正宗,萧红的散文小品打破这种戒律,在散文题材上进行了勇敢的开拓。萧红明显继承了晚明公安派以来抒情写性的传统,但在题材的视野上,却大大地拓宽了。《烦忧的一日》中写的主人公是一个“眼睛象已腐烂”的年老而昏聋的乞丐。“我”将积下的旧报纸送给他但却又一天都为他的命运而烦忧。《蹲在洋车上》写的是作者头一次独自离家去买皮球,因迷路被好心的洋车夫送回家。车进院时,她为了逗祖父祖母开心,故意蹲在踏脚板上学乡下人蹲洋车的样子。母亲闻声大骂着从屋里出来,她怕母亲打她,一慌张从车上滚下来。祖父硬说车夫欺负小孩,不但不给车钱,还打了车夫。她开始朦胧的意识到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将《蹲在洋车上》和鲁迅的名篇《一件小事》进行一番比较,更能明白它的价值。《一件小事》是作为讴歌劳动人民光辉品质的散文作品,鲁迅朦胧地觉出劳动者的伟大而相比之下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小。而〈蹲在洋车上》却是作者意识到一件平常小事里人和人的不平等,人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来。这也正是王国维所说的那种“彻头彻尾的悲剧”。不论是在街边乞讨的老人还是在做了好事而被打的车夫身上,萧红不仅仅只寄寓了同情,她更多的是在感同身受。这些题材不仅流露出萧红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痛苦,更多的是她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的自觉。这一点在她同时代的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同命运的小鱼》里,开篇就说:“我们的小鱼死了。它从盆中跳出来死亡。”她将自己的命运比同小鱼,新奇别致,又带着一份凄惨的美。

  《鲁迅先生记》写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和瓶里种的几棵万年青,萧红有意淡化了“万年青”的形象感觉,而着意突出“万年青”耐久耐寒的特性,这正是对鲁迅先生的写照,这心目中的“万年青”正是那个时代绝美的风景呵。萧红的散文名篇《回忆鲁迅先生》更是以一幅充满生活细节的图画,活画出她的导师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萧红是白描的高手,在文章中,她没有刻意的谋篇布局,而是似乎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对一个长者生活全部内涵的理解。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使她的散文浑然天成,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例如鲁迅对萧红衣服的评价,不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鲁迅生活里的平易近人。萧红在文章里不是将她的导师神话,相反,她是要写出一个平民的鲁迅来。对平民意识的自觉传播,这也是萧红作为平民作家的创作的一大特色吧。这篇对生活写真的《回忆鲁迅先生》是她散文里的颠峰之作,也是她散文风格完全成熟的表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9258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