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山水名言(2)

名言格言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关于山水的名言

  宋王安石《江上》。缭绕:曲折盘旋。隐映:忽隐忽现。这两句大意是:青山曲折盘旋正怀疑无路可走,忽然见到无数白帆若隐若现地远驶而来。此诗状景苍苍茫茫,若明若暗,峰回路转,咫尺波澜。正是山重水复,陡然柳暗花明。可谓诗意盎然,良多趣味,可用来表现在重山中江行,忽然山尽江开时的感受。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江上》

  烟销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唐柳宗元《渔翁》。烟销:指早晨江雾慢慢散开。G乃(ainai矮奶):形容摇橹之声的象声词,这里指渔歌。唐代民间渔歌有《G乃曲》。这两句大意是:等到迷蒙的晨雾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消散的时候,江证中已不见人影,只听得渔歌一声从青山绿水中悠悠传出。诗句描绘了渔翁闲适恬淡的生活.反映了诗人既愤世嫉俗,又自甘孤寂的思想情感。“G乃一声山水绿”一句,韩愈说它六字寻常一字奇,指的是一个“绿”字。当“烟销日出”幽寂无声的时刻,著此一字,既为山水生光,又给人以盎然生气,使诗句灵活飞动,为全诗生姿添色。

  唐朝文学家 柳宗元 《渔翁》

  两岸绿芜齐似剪,掩映云山相向晚。

  唐韩《船头》。芜:丛生的草。掩映:遮掩衬托。这两句大意是:两岸齐刷刷的绿草似乎是用剪刀剪过一般,对峙的高山在暮云掩映中已近黄昏。绿草无边而以“齐似剪”来写它给人的印象,形象逼真而有趣;云山在晚照中相向而立,选取“掩映”二字形容,也很精当。

  唐代诗人 韩 《船头》

  半夜回舟入楚乡,月明山水共苍苍。

  唐戴叔伦《夜发袁江寄李颖川刘侍御》。楚乡:江西古属楚地,故称楚乡。袁江:源出江西萍乡罗霄山,流入赣江。这两句大意是:半夜掉转船头进入了楚乡,一路上明月当空,山水苍茫。这两句写深夜凄迷的月色,表达出作者凄清连惘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

  唐代诗人 戴叔伦 《夜发袁江寄李颖川刘侍御》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山水名言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发出清光的月亮。越中:浙江一带。镜中看:指山的倒影映于明月映照下的溪水之中,就像映入镜中一样,清晰可见。这两句大意是:往上看,凉月如眉挂在柳梢;往下看,清秀的越中山色倒映在月光映照下的水镜中,美丽动人。这两句写兰溪月夜之美。以“凉”写月光的清冷;以“眉”状月牙的弯曲;以“挂”写月在空中的状态,正因空中有月光,摇曳的柳影,朦胧的山色才能在清澈如镜的溪水中看见。这两句写法很妙,写月下山水可供参考。

  唐代诗人 戴叔伦 《兰溪棹歌》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桃花雨: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江南春雨多,故称。这两句大意是:一连三天春雨,兰溪水猛涨,极爱新水的鱼儿联翩而来,鲤鱼在半夜里跳跃着涌上了溪边浅滩。诗句写出了兰溪一带的美丽风景和渔家的欢乐之情,笔触清新,富于民歌韵致。鲤鱼上滩一句尤为生动传神,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了勃勃生机。

  唐代诗人 戴叔伦 《兰溪棹歌》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宋翁卷《乡村四月》。绿:指绿树葱茏。白:指水光映天。子规:即杜鹃鸟。雨如烟:细雨蒙蒙,如烟似雾。这两句大意是:满山遍野长满了葱绿的树木,条条水流,畦畦秧田,映满了白色的天光。细雨如烟似雾,子规鸟在烟雨中啼唱。写了山写了水,有动景有静景,有色彩有声音,江南初夏风光如画。

  南宋诗人 翁卷 《乡村四月》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宋王安石《葛溪驿》。这两句大意是:有病之身最能感受到早秋风露的寒意.回乡的梦魂不觉得离家路程的漫长。公元一0五0年,王安石从临川(今江西抚州)往钱塘(今浙江杭州).中途染病,路经葛溪驿时,独宿孤馆。写下了这首诗。这两句写思乡之情。时值早秋,一般人也许还感觉不到凉意,可是作者体弱衣单,孤馆独寝,在这凄凉的环境中,寂寞的氛围里,病弱之身自然最早感受到寒气的侵袭,这种寒气不仅袭上肌肤.仿佛还沁入心间,人在有病时,最容易思家念远,何况是在这孤馆、秋凉时节染病。所以作者一闭上眼睛,就在梦中回到了家乡、亲人的身边。作者不写梦中家人团聚的欢乐,独写那梦魂一下子就飞越了高山长水,丝毫不觉得归程的漫长。从这个角度着笔,正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离家遥远,他一梦醒来,想到亲人远隔山水.自然倍增惆怅。而作者所要抒写的,也正是这种梦醒后的感伤。这两句以曲笔抒写离情,情意真挚.韵味深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葛溪驿》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关于山水的名言

  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这两句大意是:冬天,西湖的水落下去了,湖边的石头显露出来,在清澈的湖水里游鱼历历可数。孤山上林深人寂,只有鸟儿在互相呼唤。可用于写冬令山水。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作者自指。这两句大意是:“醉翁”的意思不在于酒醉,而在于山水使我陶醉啊。在原文中,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琅琊山水的喜爱之情。作者沉醉于琅琊山水,饮酒是为了给欣赏山水助兴,所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原本是欧阳修当时的真实思想。而这一表达当时具体思想状况的语句,却给人以哲理的启示:现实生活中。不是有许多语言和本意不尽一致的现象吗?于是,后人便直接借用欧阳修这两句话(有时只用前一句),来形容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施行为于此处而其真实目的却在彼处的现象。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烟拂云梢留淡白,云蒸山腹出深青。

  金元好问《中州集吴学士激诗序》《俞甫索水墨以诗寄之》。这两句大意是:炊烟袅袅在云梢飘拂,留下一缕淡白;白云从山腰中蒸腾而出,把高山映衬得愈显深青。这是用文字画的水墨画。炊烟、浮云都是白色,但浓、淡有别,故炊烟飘拂云梢并不浑然难辨,而是留下一缕淡白;白云、青山颜色分明,对比映衬之下则云愈洁白,山愈深青。作者以画理入诗,故诗中有画。元好问称许作者“字画得其如翁(指宋代画家米芾)笔意。”两句可用来写云烟山水之景,作题画诗更可师法。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中州集吴学士激诗序》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见孟诗然《渡浙江问舟中人》。引领:仲长脖子。天末:天尽处.越中;指越州(今绍兴),这两句大意是:坐在舟中不禁时时引颈翘望天边,急不可耐地询问同舟人:那隐约可见的一带青山中,哪一处是我久已向往的越中呢?孟浩然仕途失意,曾漫游吴越。这首诗是作者渡浙江(钱塘江)往越州(绍兴)时所作。诗中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但从引领翘望、神往心醉的表情中,越州山水之美已令人想见.最后又以问句作结语,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令读者心荡神驰。领略到无言之妙。

  唐代诗人 孟浩然 《渡浙江问舟中人》

  在家财断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 山水名言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

  水惟善下成大海,山不争高自极天。 《格言集锦》 《格言集锦》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琉梅料理成风月。

  宋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剩水残山:指冬天冰雪覆盖下显露出来的山水。态度:指生机。疏梅:稀疏的梅花。料理:安排,装扮。风月:指美好的景色。这两句大意是:冬天,被冰雪禁锢的残山枯水没有一点生机,但被疏疏落落的几株梅花一点缀,就显出了一种美好的景色。这两句在原词中有象征意义,“剩水残山”寓指支离破碎的南宋河山,“疏梅”指抗金志士。现可用其字面意思,描写冬末春初的景色。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贺新郎》

  遥望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见唐刘禹锡《望洞庭》。白银盘:月光下洞庭湖白茫茫的水色,宛若一个大银盘。青螺:青色的海螺,比喻挺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两句大意是:月下远看,洞庭水灿若白银,苍翠的君山就像是大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诗人选取“遥望”的观察角度,把皓月银辉下洞庭湖一片美丽的山水景物尽收跟底;又用两个新鲜有趣、逗人想象的'比喻,把洞庭山水变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奇思妙喻令人叫绝。可用来描写洞庭景物。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望洞庭》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mingyan/265286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