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2)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隋唐时期就是我国文化又一个高峰期。

  2、本章知识点包括: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等。

  3、教学目标

  ⑴识记和理解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颜真卿的书法碑帖图片,使他们认识到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书法艺术在唐朝已进入黄金时代

  ⑵能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了解他们的成就,判断他们各自的创作特点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而自豪,立志于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他们对祖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隋唐时期的艺术成就(“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是重点子目)

  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二 、教法设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

  [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引入中,我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先创设一个重回隋唐时期的历史现场,新颖别致的动画片不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这个动画片我巧妙设问:隋朝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叫做什么?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唐诗繁荣的情况怎样?哪三位诗人的成就最突出?过渡导入:刚才大家所回答的是隋唐时期科技、文学方面的成就,今天则要学习隋唐时期在书法、绘画、石窟、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了。其中,敦煌莫高窟还成了中外旅游者向往的名胜古迹和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

说课稿 篇3

  一、 教学内容:

  一年级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11课。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小手拉小手》、《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小手拉小手》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遇到困难应学会求助,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 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班级开展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班级即将成立互助中心。前期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爱心标志,制定了成员守则。这节品生课,就是与班队活动相整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互帮互助,明理导行,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困难,忘带画笔。这一小困难,如何解决、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爱心互助,行为辨析

  通过“忘带水杯”A、B两组情景剧的辨析,“一把雨伞”小组讨论后的几种不同做法与结局,进一步明确“求”要有礼貌,“助”要尽我所能。

  活动(三)——情感热线,升华道德

  以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形象“爱爱鸽”做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启发学生交流,说出助人后的快乐和被人帮助后的幸福,被别人帮助和助人后的感受,只是表述出来才能升华为道德的内驱力。

  活动(四)——成立互助中心

  表演唱《小手拉小手》,上口的儿歌,表达了被人帮助后的快乐感受,通过吟诵儿歌,既把本课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又整理了全课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示题。最后老师推出 “爱心花”,同学们可以把平时帮助别人的事添入每一片爱心花瓣,真正使互帮互助之风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 教学反思: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通过创设“忘带画笔”这一生活情境,让“爱心”回到生活,回到课堂、回到身边。增强了学生兴趣,体验到“爱”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忘带水杯”两组情景剧表演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辨析小品中两人言行,展示出学生对别人的爱心,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音乐、班队、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同学共同填写“爱心花”图:把每天为他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花瓣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03964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