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4)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6

  一、概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茹志鹃的散文名作《故乡情》,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十课。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我把授课课型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师分析变为学生感悟。下面根据这种理念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把教学程序安排为读、悟、迁、用四步。

二、对教材分析

  本册书第四单元是以游记为主的散文单元。《故乡情》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抒情性强。既具有记游散文必要的“行踪”这条明线,还有一条对故乡深情热爱的情感暗线。而本堂课的重点正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认同作者的这份“故乡情”;将现实的故乡与梦中的故乡巧妙穿插融合在一起,这是学习的难点。对此难点实际操作时可轻轻点破。事实上,如果机械地让教师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既不能体现略读原则,最主要的是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难与作者达成“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学习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散文的解读,我们常常感叹现在学生不解“人情世故”,训斥学生阅读题做得 “词不达意”,作文“文不对题”,其实,这与教师长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着莫大关系。教师如果越俎代庖,讲课一言堂,就剥夺了学生见新芽而萌生希望,登泰山而知顽强的机会和权利。同样,对于课文《故乡情》,教师即使分析得再精确,也无法让学生深深融入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无法体会到文中的那“乌蓬船”“老船夫爽朗的乡音”在一个从未回到过自己故乡人的心中所激起的“千层浪”。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三、对学生的分析

  初二的学生积累了初一和初二已学的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逐步的情感体验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教学才符合新教学纲要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原则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感悟课文,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对故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掌握线索的结构作用。

  3、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较熟练地说写游览见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即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梦来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故乡情。只有重点正确和明确了,各种教学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学难点之一是那几段梦境描写与“我”的成长经历和历史背景如何巧妙交融;其二是作者认为“说不清,难以言传”;其三是作者说“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热爱。

六、教学构思与设计

  总体构思是教师引导学生分四步,读、悟、迁、用,练习读、看、说、写的能力。

  第一步是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教者可指导学生加强课前常规阅读,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播放课文背景风光,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故乡”,触景生情,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中,从第4节初访故乡入手,让学生很快从文中拎出作者的行踪路线,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接着分四人小组讨论,“我”在这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梦(当然所梦应从村尾开始),对照多媒体的版书补充。第二步是悟,也是本课重点,让学生从作者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梦中找出一至二个你认为最感兴趣的人事景物,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升华了什么感情,怎样升华的,你有何感情,并对照共鸣。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照讨论,让学生慢慢地、充分地感悟文中这条无处不在的“故乡情”的主线。在学生认同并升华的基础上,轻巧地点破三个难点,乘势而上,推出第三步:迁。教者再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片,让学生从片中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景、人、事,提升自己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四步是“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者提供几个情景交融的小语段,让学生解析写景原理,再填写其中的“抒情”部分,并布置相关作业。

七、教学过程

八、布置作业

  (1)课后再反复阅读本文,回味体验其中那浓厚“故乡情”。

  (2)仿写一篇《我的家乡》作文,用真情实感串联起家乡的风景人物,“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三单元所谈论的“学习生活”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4.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孔子在国外的影响: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2、预习检测

  A、学《论语》说《论语》(介绍《论语》这部书)。

  B、学《论语》知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

  C、学《论语》清字词(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

  D、学《论语》译课文

  本环节设计目的:了解《论语》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

  3.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4、学《论语》理知识

  A、梳理文言文知识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B、梳理课文思想内容

  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学《论语》悟人生(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2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6.学《论语》写心得

  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大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07828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