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2)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本章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从广阔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地再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对象。学习本章知识后就会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三种常见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同时学习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说课程目标:本章对知识目标的总体要求不高,但能力目标和意识目标要求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学生要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淡化概念教学的僵化性。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参与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高。

  (2)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密度概念,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探究,凸显教育理念的转化,使学生由被动地对知识的接受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而使学生能自由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用密度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这样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地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终生探索的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教材难点和重点密度是本章教材中学生进行探究的中心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因此密度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是综合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密度的知识等内容,它既是检验学生前述知识自主学习的标准,也是学生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是本章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而原子的结构,看不见摸不着,老师既无法讲透彻,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画出原子结构的模型,所以是老师难教、学生又难理解的内容,它是本章的难点。

  考点分析中考重点、热点:(1)天平的正确使用;(2)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的密度;(3)密度知识的应用;(4)密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5)密度与压强、浮力、功等相关知识点综合;(6)与密度相关的开放性、探讨性、设计性问题。

  说学生;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单亲无亲家庭,家长的监管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约束能力差,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课堂效率,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还要关注后1/3学生的发展,不离不弃,鼓励和激励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学设计;1.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2.让学生交流讨论归纳知识点,完成学案上的问题,使学生构建知识框架3.展示知识点和问题,加深印象,教师补充拓展,使学生掌握知识点4.通过测量液体的密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终生探索的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5.通过当堂达标巩固知识点,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为什么要“说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遵循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渗透性的四项原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先天禀赋与后天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得,有所发展。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变化发展,内因是根据。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不仅从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而且还要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结构接轨,使学生觉得“我能学会”,师生的交流才能够融洽,只有在教学中体现民主性,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

  二、如何说“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说课必须说清楚学生。对学生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析,这是教学得以正确开展的基础。说学生包括下面几个方面情况:

  1.学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这里说明学生学习新知前他们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这种知识经验会对学习新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了解学生的技能态度。就是分析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技巧,以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态度。

  3.年龄特点与个性差异。说明学生年龄特点,身体和智力上的个别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与风格。

  4、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和认知途径。

  根据学生情况确定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如何引导学生参与高效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课型是语文活动课,活动内容《雨的诉说》。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以及说教学反馈五部分。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现行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个语文实践活动项目。

  1、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好语文就要重视实践的功能,而实践,就是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素材。学生学好了语文,也才能更好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我设计了本次语文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再回到课堂。新大纲也提出来:“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生动活泼开展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

  2、德育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是本次活动的德育教育目标,具有隐性教育价值。

  除了写作这个显形的教育价值,我想,在本次活动中,热爱自然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已不只是口号的问题,因为学生体验的是自然之声、自然之美,因此,素材是立体的,教育是深刻的。

  3、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关键点

  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了解了散文的阅读和写作,特别是写景散文的描写方法,在这基础上指导学生把对雨的观察和感悟搬到作文上来,具有特殊的意义。

  重点:

  (1)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及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写景散文的描写能力,并能使文章收情景交融的效果。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难点:

  学生大语文观的转变、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的基本理念的确立是本课题的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时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学生自选出来的采访对象也最具感染力。因此,我在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对话法

  3、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1、实践法

  最早提出“教育基于行动”的是西方教育家杜威,主动到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就能解决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的问题。学生应该掌握这种方法,而且要接受这种理念。

  2、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仅仅在课堂上应合作探讨,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也要求学生要有合作探究精神,一方面群体采访要分工合作,各显其能,一方面又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然后进行挖掘探究大人物的思想品质。如a层次和c层次同学可以一起创作。

  3、交流法

  在报告会上,学生应善于在对话中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把他内心独到的感受表达出来。新课程最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四、说程序

  一、倾听雨的足音

  (一)听雨去

  独自一个,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

  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听雨,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0996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