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2)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在本书中的地位

  初二思想品德课的主题是“我与他人”,而本框“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就是“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相关部分,即第三部分“权利与义务”中的“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这框是第三课的落脚点,主要说明了应积极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担负起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的义务,本框在全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本框的要求是正确、积极地行使生命健康权,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根据这一教学要求,确定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表现,引导学生知道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损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的义务,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同时注意自我保护。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积极正确地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学会用法律武器与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作斗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和活动,让学生懂得尊重、珍爱生命健康权,体会这不仅是一项权利,也是对自己的关爱和责任,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引导学生自觉地尊重他人生命与健康的权利,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增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具有最高的价值,生命安全是公民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前提和基本条件,因此正确、积极地行使生命健康权是本框的重点。针对当前由于暴力文化泛滥,部分学生暴力倾向严重,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等行为,加强关爱他人生命健康的教育很有必要,但也有一定难度,因此,就把“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在现实生活中,初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法律知识,只认识到关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是个人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种责任,部分同学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自己的健康,提高这一责任的意识非常有必要。

  2、初中生做事容易冲动这一特点,常使法制观念淡薄的学生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后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加强关爱他人生命和健康的教育有助于避免或者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受侵犯的行为屡有发生,但学生对生命健康权了解不足,不能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掌握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本领十分必要。

说课稿 篇3

  问题探究:

  1、文章一开始连用“天下事……”两个设问句,有何作用?(为什么从天下事写起?

  2、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

  3、开头提到僧的贫富有何作用?你有何启示?

  4、何恃而往?一句有何作用?

  5、交待“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什么?

  6、“蜀僧”的故事似乎与为学没有直接关系,选取这一事例有何作用?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用了反问句有何作用?

  8、是故一句是文章的结论,有何作用?

  9、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后有什么感受?

  学:人之为学 学之

  者:学之,则难者亦易 富者有惭色

  用:屏弃用而不用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古今义:

  吾资之昏: 蜀之鄙有二僧

  越明年: 顾不如蜀 鄙之僧哉

  西蜀之去南海 贫者语于富者

  词类活用: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子何恃而往:

  何如

  语于富者

  判断句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几者也

  省略句

  以告富者

  《为学》导学案

  一、给下列加黑字的注音 ( 10 )

  不逮人 迄乎成 昏与庸 屏弃 蜀之鄙

  何恃饭钵 惭色 语于富者 僧人 久而不怠

  二、了解下边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13)

  1、下边句中加黑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词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在括号里加以说明。

  蜀之鄙有二僧(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子何恃而住( ) 顾不如蜀鄙之僧( )

  2、“者”在文言中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试解释下边句子中的“者”字。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富者有惭色( ) 能者为师( ) 普通劳动者

  ( )

  3、“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A、天下事有难易乎( )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C、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也( ) D、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

  E、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三、解释词语(39)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2、屏弃而不用( ) ( )

  3、岂有常哉( ) 4、犹未能也( )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6、蜀之鄙( )

  7、买舟而下( ) 8、越明年( )

  9、贫者语于富者( )( ) 10、吾资之昏,不逮人也资: 逮:______

  11、旦旦而学之 旦旦: 学:_____12、. 久而不怠焉久: 怠:________

  13、 迄乎成 迄: 成:______14、 吾资之聪,倍人也 聪:_______倍:________

  15、屏弃而不用 屏:____屏弃:_____

  16、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道:_____ 卒:________传:________ 17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然则:________ 常:________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____ 何如:____19 子何恃而往子: 恃:________.

  20吾一瓶一钵足矣 足:________21、富者有惭色 惭色:________

  22、. 西蜀之去南海 去:________23、 自败者也 败:________

  24、 自力者也 力:________25、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____

  26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学:___

  四、翻译句子(20)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4、子何恃而往? 5、 吾一瓶一钵足矣。

  6、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7、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于庸也。

  8、吾资之聪,倍人也 9. 自力者也

  10、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五、原文填空(18)

  1、文章借蜀鄙之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学要具备两个条件: 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

  3、.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只强调,

  “______________”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_______________”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低。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_________________”表明富者的物质条件准备永无完备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_”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

  5、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5、《为学》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四川人。本文通过的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从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学》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①,了解如下内容:

  ①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②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不逮人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屏弃而不用蜀之鄙子何恃而往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

  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27281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