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2)

图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

  单元第37—40页“锐角和钝角”。

  2、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这个部分内容是在上册认识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达到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在编排上注意到低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从一幅“儿童乐园”主题图入手,引起孩子的兴趣,通过找一找、说一说、动手做一做,一步步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依据《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确定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思维。

  (3)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1) 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这些角。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操作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力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得出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的结论。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一步步达到学习目的。为使教学更直观、简明,我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图让学生找角,辅助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张笑脸为奖励,极大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说学法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为此我努力作到“授人以渔”。首先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让学生观察,主动获取知识。如找到学过的角。其次,让学生合作交流、比较,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会区分三种角,最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角,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并且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复习铺垫。第二环节:探究新知,认识锐角和钝角。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丰富感知。第四环节:思维拓宽。

  1、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根据儿童的特点,先出示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角,并让学生说说对角已有哪些认识,达到复习铺垫的目的。并为下一环节为角分类,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2、探究新知,认识锐角和钝

  锐角和钝角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缘于学生对角和直角已有一定的认识,能从大大小小的角中,应用工具三角板找出直角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把大小不同的角分类,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一步步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这样让学生从浅到深,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巩固强化

  在学生知道了“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角,体会三种角的不同;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画上找角。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角,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自己喜欢的角,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学到知识的乐趣。

  4、思维拓宽

  电脑显示几副以角为轮廓线的图,让学生在一次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说学生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始终站到主体地位,从说到做,又从做到说,说动结合,既轻松又愉快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比直角小 比直角大

说课稿 篇4

  1.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表现不同情境下人物的语言。

  2.体验帮助别人的居心快乐。

活动准备:

  一朵自制的七色花(每片花瓣均可拆卸),头饰,挂图。

  活动过程:

一、认识七色花。

  1.出示珍妮的“七色花”,请幼儿数一数小姑娘珍妮的这朵花有几个花瓣,各是什么颜色。

  2.如果每个花瓣都能帮助珍妮实现一个愿望,那么这朵七色花能实现几个愿望?

二、理解故事内容。

  1.完整欣赏一遍故事。

  2.结合幼儿活动材料的阅读,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重点引发讨论:珍妮哪一片花瓣用得最好,为什么?

想象拥有七色花。

  1.再次完整欣赏一遍故事。

  2.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如果自己有一朵神奇的七色花,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请幼儿学习使用珍妮的“飞哟,飞哟,小花瓣,请你……”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说课稿 篇5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时既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自然延续,又是后面;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有理;

  2、方法与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

  2.8.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二章第8节"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既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自然延续,又是后面学习有理数除法、乘方运算的基础,还是今后学习代数式运算﹑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必要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铺路架桥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类比和化归"这些重要数学思想,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发展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与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让学生领会类比、数学建模,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理,锻炼学生的思维意志品质,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及成因分析

  教学重点定为: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定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探索和对法则的理解。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的关键是运用猜想验证的方式,利用水位变化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在小学已经明确正数乘法的意义和正数之间、正数与零之间的乘法运算法则。

  2、通过对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明确计算时要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的基本方法。

(二)、教法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组织教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我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分析

  我根据数学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将本节课的基调定为对于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我考虑了两种方式:

  1.直接提出问题:你能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

  (1)2×3=____;(2)(-2)×(-3)=____;(3)2×(-3)=____;(4)0×(-4)=____. 这种引入由学生所熟悉的正数乘法运算引入未知的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能做好中学与小学知识的衔接,激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但它较难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通过演示实际生活中甲,乙两水库的水位上升或下降的情景,得到乘法算式,以次引入课题。这种引入符合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认知特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乘法意义的同时,也为后面利用水位变化研究课题打下基础。因此我选择第二种方式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归纳结论

  根据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交流的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了:出示问题,建立模型;独立思考,探索规律; 归纳总结,得出法则 这样三个层次,来逐步展开对课题的探究。以便更好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减轻学生对法则的理解难度。

1.出示问题 ,建立模型

  问题1. 议一议

  (-3)×4= -12

  (-3)×3=

  (-3)×2=

  (-3)×1=

  在出示问题,建立模型这一环节,先提出问题1. 议一议,我要求学生按6人一组,进行探究活动,在充分合作并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然后由学生主动进行展示。学生可能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回答。1.把乘法转化成加法(链接);2.利用乙水库水位的变化来说明。点评时,教师通过动画演示验证学生结论的正确性。

  问题2:①你知道(-3)×0的结果吗?

  ②如何用水位的变化来解释(-3)×0= 0 ?

  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当时间没有变化时,水位不会发生变化。

  问题3.认真观察上述5个算式,其中包含什么规律?

  此处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要得到答案,比较困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观察算式的左边,找出变化的因数和不变的因数;2.观察算式的右边,找出积的变化规律;3.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将两边的变化规律总结成一个结论。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每次减小1.算式右边的积每次增加-3.

  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渗透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自我展示,达到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张扬个性的效果。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规律,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为解决下面的问题4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独立思考,探索规律

  问题4.猜一猜

  (-3)×(-1)=

  (-3)×(-2)=

  (-3)×(-3)=

  (-3)×(-4)=

  由于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猜出这4个算式的结果,但是为什么是这四个结果,学生却并不明白,为突破这一关键点,我给出了教科书上的一个规定: 水位上升为正,水位下降为负 ; 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根据上述规定,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这4个算式的实际意义,如(-3)×(-1)表示乙水库一天前的水位等。接着让学生看动画演示,然后再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争辩讨论中弄清楚此时各种情况下水位的总变化量,最后达成共识。

  这样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感受数学结论的合理性。

  问题5.你能猜出 3×(-2)的结果,并解释理由吗?

  通过与第四个问题进行类比,学生很容易得出此题答案。这里补充正数与负数相乘,是为后面学生归纳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打下伏笔。

  本环节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文字的叙述和算式的有机结合,使得乘法结果的得出自然合理,更有助于一般结论的归纳。课件动画效果可以使情境更生动,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得出结论,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步:归纳总结,得出法则。

3、归纳总结,得出法则

  完成问题6后,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于是我提出了问题7:

  由于学生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计算时很容易算对绝对值的乘积而忽视了符号问题,或者,注意了符号而又忘记了把绝对值相乘,于是我设置了做一做及问题8,让学生清楚运算时的几个步骤。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决定积的绝对值。

  通过层层设置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归纳结论。这些环节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锻炼了学生概括表述能力。在探究归纳的过程中,也渗透了类比和分类讨论、从特殊到一般、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三)知识运用,加深理解

1、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在这一环节,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为多个有理数的乘法及乘除法混合运算奠基,在选题时,例1安排了分数、小数、带分数及整数参与运算。在(2)中设计了整数与小数相乘、(4)设计了小数与带分数相乘,(5)设计了有理数的连乘,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都分别总结了两种计算方法;并由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当因数是小数时,一般可化为分数再相乘;当因数是带分数时,一般要化为假分数再相乘,有理数的连乘

  可以两两相乘,也可以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同时通过(1)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只是计算工具,更主要的还是运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例2,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因此我打算让学生上黑板演板。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两个例题的解决采取了师生互动方式,评价采取生生评价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四)变式训练,拓展思维。

  通过变式训练,可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巩固过程成为再深化、再创造的过程。开放性的试题,让不同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展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五)回顾反思,感悟提升。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轮廓体系,也让学生形成善于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六)布置作业,延伸知识。

  数学课程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设计了A、B两组作业:

  分层设置作业,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开放性的作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意志品质,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使他们学会时刻"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四、教学反思

  最后,对这节课我做了如下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宗旨;遵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通过课件和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创设、引导、渗透、归纳等活动随时搜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节,查漏补缺,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35110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