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五柳先生传练习题(2)

试题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问题研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6、从第一段中“曾不吝情去留”的句子,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性情 率真、洒脱的人。

  7、从第-一段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

  (1)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生活条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志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 性嗜酒,期在必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8、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 “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9、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10、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造饮辄尽( ) ②箪瓢屡空 ( )③短褐穿结( ) ④衔觞赋诗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

  ③环堵萧然: ④晏如也:

  ⑤不戚戚于贫贱: ⑥不汲汲于富贵:

  3、翻译:好读书,不求甚解

  4、本文是一篇 ,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_______ __ ②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8、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ti/49464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