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文艺审美的价值观与现代审视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现代价值审美的多元发展与解读

  1.载体传承:审美主体的多元阐释。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首先,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其次,体验:主体对客体的客观表现进行现场观摩,同时被客体具有某种特质的实然对象所吸引,在碰撞与共生中的多元历史观中,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和震撼的精神领域因而达到升华。第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8]

  2.和谐审美:审美的多元构思与创造。伊格尔顿曾经说过:美学的产生源自于个人与集体之间想象力的被无限放大。同时,审美原本是一种多元化的取向,这种意识形态源自于一个域外的“他者”。这个“他者”被普遍得到认可,是外化具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界”,更是本我一直在梦寐以求中探寻自身价值的“菲勒斯”。[9]这个外在的“他者”造就了审美的主客体,也造就了审美的多样性。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四、审美思想主体间性解释与现代辩思

  1.个体到大众:主体间性的包容注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是以“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和主客一致的思想,呈现了其古典的主体间性。“天人合一”是主客融洽,和谐统一。它是一种自然境界,也是一种社会境界,更是一种标志着知识、艺术、修养、能力已达到相当层次的审美人生境界。回归自然(客体)或返朴归真的状态,是一种宇宙情怀;“天人合一”正内蕴这种宇宙情怀,而这种宇宙情怀也正是生态美学的基本要点之一。同时,审美的多样性源自于个体所在的场域不同。不同的生活阶层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习性。“美学”这个能指只存在于不同阶层争取其话语合法性的实践当中,每一次命名都会牵扯到一系列的评价体制问题。所以笔者倾向于把它看是一个话语的战场而不是“自然”的画廊,这就是笔者所理解的它的多样性的由来。[10]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宗白华将境界分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介于后二者之间,有艺术境界,即“艺术境界主于美”。这种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实现了个体到大众的转化。

  2.从困境到和谐:审美思想的现代解读。审美活动完全是以个人的意愿为基础的、审美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任何束缚,无任何定式。“审美自由”心态指审美主体扬弃世俗功利后所净化出的唯美精神状态,是一种无物无欲、清明朗畅的纯审美心态。美,自由的象征,审美,自由的活动,通过美与审美,人的本质得到全面的肯定,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的生命得到彻底的解放。在这至大无外、涵纳万境的审美时空内,审美主体真正摆脱功利得失的干扰,而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以便在“神与物游”的灵境中,让想象力纵横捭阖,充分发挥其创造功能;在这样的时空中,现实中那些彼此没有必然联系的,甚至对立的,在审美层次上缺乏序性结构的诸多事物,被审美意向调度、整合、组织为共时空的、有机统一的、秩序井然的意象体系,从而使审美心理得到满足,使“艺术意志”得到张扬。帕斯卡尔(Pascal,1623-1662)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他是一根会独立思考的苇草,其实是自然界最脆弱的存在物,一口气、一滴水和一个简单的行为就足以致他死亡,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我们有思想。”我们也就是通过艺术之思达到了一种审美自由,从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我国古代有不少关于审美自由描述,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赋声,亦与心而徘徊”,等等,就是生动的例证。没有这样可以涵纳万有,改造万有,创育万有的审美自由,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都将化为乌有。

五、结语

  从20世纪开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整个世界范围里出现了所谓“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的趋向。对此,不但有美学研究家和艺术鉴赏家的鼓吹,且有实践家在创作,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渐行渐远。艺术鉴赏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应该说明,在实际的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由于经验和素质水平的不同,以及当时艺术品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在审美中,知觉、想象、情感体验均将感性材料和情感经验进行有机整合,创造出完整而独特的审美意象的作用。审美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因此,理论界关于美学的研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进行理论的创新和提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54311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