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正在转型的社会现实,诸如腐败、分配不公等一些不良现象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不仅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也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并互为作用。教育实践证明: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把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与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的教育在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素质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三大类。生理素质是其他两类素质的载体和发展的物资基础:社会文化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素质发展的方向;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则起着关键和联结作用,具有较大的能动性。它既影响生理潜能的发挥和人的生理健康,又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水平,对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不仅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接受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能给大学生接受其他方面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世界纷繁复杂,社会发展变化,现实社会的种种影响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等等,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屡有表露,致使厌学、逃学、斗殴、离家出走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导致犯罪、自杀等恶性的事件出现。导致这些问题的导火线是多样的,但有的主要是心理疾病,或者直接与心理障碍有关。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的逐步开展和完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开始懂得通过自我调整和心理咨询来消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业中。

  如广西一所在校本科生6000人的学校,近5年来就有3000多人次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有2000多人次通过心理咨询热线、300多人通过信件进行心理咨询。这说明,大学生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心理障碍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需要,一种摆脱心理疾病的方式和途径。然而,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还被认为是“软任务”、“虚工作”,没有像解决学生的.经济、就业问题那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因而没有受到重视。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思想、心理上的,都是具体的、实在的,作为育人者,学校都得一件件为他们解决,来不得“虚”的和“软”的,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要设置专职人员、拨出专项经费和场地、配备专用设备等等,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条件。诸如此类,大学生遇到的烦心之事、困难之事,就会得到及时化解消除,学生的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办了好事实事。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通过转变育人观念,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终极关注,实现学校管理的人本化。

  (一)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三结合”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据调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大致有情感类的失恋、失去亲人;经济类的生活困难;压力类的学习成绩差、就业难;社交类的人际关系不好等。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应该采取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想办法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及时铲除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病因,积极防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比如广西医科大学,他们在对生活困难的大学生进行“自主、自强,成就自我”为主题的个别心理辅导或者团体心理辅导,引导贫困生直面生活,乐观向上,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消除因贫困而产生的如敏感、自卑、封闭等心理障碍的同时,尽可能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目前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超过500个,帮助贫困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100多万元,使这些贫困生不因生活困难出现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顺利完成学业。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德育的载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如建筑物的色彩要和谐温馨,绿化美化要赏心悦目,标语口号要催人奋进,人文景观要意境深厚,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广播、橱窗、报刊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调节方法,使大学生懂得如何防止心理问题,有了心理问题如何去摆脱和消除。有的学校通过组织大学生表演心理情景剧来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通过表演心理情景剧,既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又能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既然是社会活动过程,那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准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因此,要创造机会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厂矿、乡村、社区接触群众,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一方面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服务,体验自身价值和人生意义,一方面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品质,提高他们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战胜挫折的意志力,融入新环境的适应力,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既要顾及到大多数人,扩大参与面,更要有目的地组织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参加,让这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心理素质。

  (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培养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ll.dura,1977)提出的一个心理认知概念。意思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断。作为一种个人预测,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自信。“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不只是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决定努力的程度和面对困难的忍耐力。即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越强,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从性质上看,自我效能感是使个体自我调节而使行为和动机得以维持的关键变量,对个体行为和结果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当个体在面对不同选择时倾向于选择自己认为能够有效控制的活动环境和活动内容时,这种对环境和活动的选择通过实际活动的进行转化成为直接经验,对个体发展方向和水平产生影响;二是影响个体活动的坚持性和动机水平。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水平的个体有更高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为实现目标能使用更多行为策略;三是影响个体活动过程的精神状态。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水平影响个体面对不利环境事件的应激水平,水平低的个体在应对外界事件时,能更强烈体验到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倾向于更多地采取防御性行为来被动适应外界环境,限制和妨碍了主体能力的发挥和发展。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宜多从实践引导的角度,通过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我效能,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须知唯有自身内因的崛起,才是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

  自我效能的提升,除了上述三个结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强化实践活动之外,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对调节人的行为很重要,它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这是个体自我效能提升的外现,当自我强化达到自己的标准时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则易于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丧失信心。

  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标准过高则易遭受失败和挫折,标准过低又不利于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热情。学生的标准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内化而来的。在一个具体的认知行为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进展情况或问题解决的程度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这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但在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学生还必须通过与其他同学、其他因素进行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的比较,是实现自我强化、提升自我效能的好办法。

  一是自我比较。学会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建立信心,学校和教师看到差生有进步就应及时地给予适度的鼓励。二是减轻差生的自卑心理,可以和较低水平的学生进行比较,借以建立信心,强化自我。三是在学生遇到学习困境、求职失败时尽量避免将他们与和自己能力相似的人作比较。

  当然,自我强化的前提是设立适当的标准,较近的目标易达到,因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目标设得过于远大和不切实际,无助于学生估价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信。同时,自我效能信念易于在类似的实践任务中产生迁移并得到巩固加强。在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但有利于相关活动的进行、问题的解决,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仿的方式学习其他人的优点,又能在团队合作中发挥各自特长。使原来已建立起来的具体领域自我效能信念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泛化和迁移,最终形成一般的自我效能。总的来看,使学生学会设立目标,借助实践深化,促使其进行自我比较,是提高自我效能、解决心理疾患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以爱心和事业心为前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为起点,以创造和谐社会为基础的阳光教育活动,需要高校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成大学生精神健康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2.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论文

3.海外员工的心理问题与疏导策略的论文

4.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论文

5.关于我国产业空心化的成因及转型策略的论文

6.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论文

7.浅谈南海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

8.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问题探讨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3889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