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试论意识胚的演化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 、早期经验与意识胚编码机制的形成

  1、大量的意识功能是在环境中随着活动的展开而分化出来的。观察表明,初生的婴儿还处在无外无内,无物无我的混沌状态。它并不能仅凭视觉就能看到了那个离我多远,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物体。对他而言,所有的世界只是这样或那样的刺激。如果说对成熟意识,刺激是代表着某种对象,意识胚的反应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那么在最初的经验中,由于缺乏视觉编码机制的支持,缺乏区分快慢反应的机制基础,刺激的影响更多地具泛经验特征。婴儿最初的'行为只是一种由刺激直接引发的反应。较为鲜艳、突出的、新异的刺激(而不是代表某种物体的刺激形式)容易诱导婴儿的行为。

  2、神经生物学对动物神经发育的“敏感期”研究表明,如果在发育初期的一段时间内,缺乏相关刺激的诱导,可能造成视听觉编码机制对常态的严重偏离,而且这种偏离是以后的经验所无法补救的。在这个阶段,环境刺激的主要作用是推动与编码相关的各种要素的平衡分布。基于动物学实验,我们进一步推测:如果在人的早期经验中缺乏某种因素,也会使编码机制偏离常态——比如造成色盲,或者空间透视能力的缺失。有文献报道:从小生活在丛林中和圆形建筑中的人群(注意把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现代人所熟悉的建筑、道路的方正结构进行比较),其视觉的空间透视能力、距离感较差。同样也可以设想,让一个现代人到丛林中生活会比自小生活在山林中的人更容易失去空间判断能力。所以,教育心理学一般强调给予婴幼儿的刺激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而又相对宽松平和的环境显然更有利于神经布线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形成多元的智力结构。

  缺乏知觉编码机制的支持使意识胚早期活动并非建立在知觉与对象严格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而意识胚第一阶段的演化成果,主要是在外围的视听觉通道、感觉区和运动区形成稳定的可重复使用并具有一定拓展能力的编码机制。这个阶段与主观努力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以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为主导,带有很强的生理决定论色彩。但,在这个阶段外在刺激的影响同样必不可少。

  由于不可逆转的基因的表达过程的深刻影响, 演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

  3、在儿童成长的某个阶段,会自然地只专心于某一项事物而拒绝接受其它事物.或者毫无理由地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直到突然爆发某种新的机能。心理学家也把这些阶段们称为心理上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把握适当的时机给儿童以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儿童在敏感期内的许多表现又与顿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只对特定类型信息敏感,多角度、重复性地针对同一主题展开活动,在不定的时刻豁然开朗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把创造性思维称为“童真的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诱导要抛开习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

  4、意识胚演化的第一阶段为神经机制的平衡过程所推动,这个过程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循环:。首先是刺激引起原始意识胚活动的不平衡——随着相关的对该刺激的视觉经验的形成,最初引起强烈兴趣的刺激不再是新异的,造成暂时的平衡态——一种新的刺激类型加入引发新的不平衡的——产生新的视觉经验。在特定阶段上,视觉机制究竟对哪一种刺激敏感,这并不具有必然性,但最后形成的视觉编码机制却不受形成过程细节的影响。随着经验的累积,视觉最终发展到能对各种刺激同时性地发生反应,并依据刺激本身的特点编码信息。(这种情况如同初到一个陌生的房间,我们的视觉实际是对房间各处的信息随机地采样,但我们对房间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却是一致的。)这样,意识胚的活动由只能注意对比强烈的刺激,逐步过渡到对各种信息刺激进行综合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对对象的识别也由模糊逐步清晰。

  编码机制的出现使感知觉成为可能,而从此以后经感觉通道进入意识中心的将不再是简单刺激,实际上是为视象、知觉、知识等概念所反映的意识胚本体存在,而意识胚对外在的反应也转为针对刺激所反映的对象。

  三、感性活动与动作思维

  1、对于最初既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而能在其中孕育主、客二分的意识胚结构功能的演化,我们确实需要寻找一个内在与外在的联结点。尽管人们常常把感知觉作为认识世界的开端,但考虑到知觉部分地依赖于整体活动,我们宁可认为一开始起中介作用的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活动本身广泛地包括着感知觉、行为、主体意识等方面。在活动中,意识胚调动起所有的能动性与世界进行广泛的接触,促使各种要素在观念中构成相互协调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因果关系及内外在关系等的整体。活动本身推动了包括感知觉编码机制的形成和行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意识胚机制的演化。

  2、最初的行为只是一种本能性质的反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针对具体对象的的感性行为。在感性活动中已经孕育着思维的萌芽,而思维的原始形态应该追溯到一种部分地带有自主活动特征,并且能从多角度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这种思维形态实际上就是动作思维。研究表明在种系或个体的思维发展中,最初产生的就是动作思维或者直观行动思维。动作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直接性和行动性。这时,思维的产生、过程和结果直接与当前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问题和问题的解决不是凭借表象与概念,而是借助实际动作和想象的推动。动作思维的自主性部分地由行为过程的自主性来维持,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动作停止,思维即终止。同时,自主活动的意识胚本体也把行为引起的视角的变化,物体位移的变化进行综合,使其超出当下刺激的给予。动作思维凭借对物体的直观感知和自身的动作来“思考”外界事物。动作思维与感知觉编码相互促进,推动知觉稳定的编码机制和刺激与表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建立。

  随着感性活动的发展,本体成份的分化加剧。尤其是以语言为代表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广泛使用,不仅使意识胚发展了借助语言进行概括、比较的能力,而且使第二信号系统调节感知觉与反应之间联结的作用得到加强,思维逐渐发展到可以借助语言自主进行。在语言使用中建立起的守恒,使个体能够借助概念对物体特征进行概括。这样,以已有表象为基础,在相对成熟的意识中,思维可以不必依赖运动而借助于感知觉表象和语词概念认识事物。思维也就开始了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

  思维的初级形式由各种意义下的联想组成,可以用联想的规律进行描述。联想有多种形式:比如,由一种对象、情景的出现激活表征另外的对象和情景;对一种行为模式,解答方法的反观激活另外一种程式,等等。参照感知觉情景选择相应的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联想。联想中的发散与聚合效应使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现为在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试错”过程和通过情境改组产生“顿悟”的过程。先天已有的刺激——反应联结,是教育和后天学习的起点,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保持或消除某些联结,改变和利用另一些联结。

  3、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表现在实际活动中,以对实物的操作和游戏中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的形式出现。只有在日常生活、游戏、劳动和学习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因而使本体的各种操作性活动具备了稳定性、守恒性、可逆性的基础后,内在与外在的关系才逐步内化成自主的智力活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479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