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职专业设置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

  (一)专业设置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高职教育对各专业资源条件有特殊要求。专业教师的培养、实验设备的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教材建设和优化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稳定性,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也难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知名度,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要形成一个特色优势专业,必须经过长期积累和探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贴近市场,必然要求专业设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失去灵活性的“技术专业”比同样失去灵活性的“学科专业”更容易被淘汰。

  只有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人才市场需求中“以少变应多变”、“以自变应他变”。

  (二)专业口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

  宽口径的优势有:第一,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设备和专业教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资源,大幅度降低办学成本。第二,拥有相对接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教材等教学文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相同、相近或相关学科教师基数大,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科氛围,提高教师科研教学水平。第四,毕业生具有相对宽厚的基础,就业面较广,转岗深造的适应性强。但宽口径也存在不足:第一,专业知识不够精深,针对性差。第二,上岗后“顶岗”适应性差,“后熟期”长,过宽的专业不可能真正“专”,也就失去“专业”的原意。

  专业的宽窄也不能仅在字面上泛泛而谈,应根据实际岗位的需求来决定。对于大型企业中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岗位和社会上相对稳定的职业岗位,专业口径可以“窄”一些、“专”一些,而对于需求量不大、变动性强的岗位专业口径可以“宽”一些,比较好的办法是以岗位群决定专业口径。

  有些情况下,可在同一专业中设置几个不同的专门化方向,以“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应对职业岗位群中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办法调节专业口径的宽窄。毕业证书上的专业名称可以按招生时的大类划分,即宽口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组织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多个职业技术岗位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即多方向。

  (三)专业目标的适时性与前瞻性的.关系

  高职专业设置中有一句行话:“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能否毫无选择地“有求必应”,单就社会需求的时效性而言,专业设置存在适时性与前瞻性的关系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周期为2-3年,再加上专业论证,专业申报和审批需 1—2年,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就存在3-5年的时间差。前瞻性就是探索知识、技术发展的规律,了解今后几年的走向,然后预先设置新专业,培养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实现时间上的最佳结合点。⑥但是,“前瞻”是有困难的,如果“前瞻”的结果有偏差或与现实相去甚远,则毕业生就业将面临困难。

  人才市场的需求不会毫无先兆地骤然变化,一般有一个逐年递变的过程。3-5年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困难,但1—2年的“短期预报”还是可行的。解决的办法是:按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一年级开设基础性的公共基础课,二、三年级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预报周期”,及时调整并细化专业方向,做到“行进中的精确指导”。当然,这需要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各校或部分有实力的学校“按大类招生,一年后明确专业方向,最后按专业方向就业”。

  (四)专业比例通用性与特色性的关系

  现在,各院校在专业名称的设置上普遍存在相互“跟风”现象,缺乏调研,造成“热门专业过热,地方特色罕见”的“千校一面”的局面。

  一所高职院校究竟应该办多少通用性专业、多少特色性专业,如何把握这一比例?笔者认为,通用性专业作为需求量较大、就业较为稳定的专业,一般面向本地市办学,因此通用性专业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相适应。特色专业以本地市就业为主,部分可辐射到周边地市及省市,甚至国外。在当前的形势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考虑根据各地市产业特点和办学条件,适当增加特色专业的设置,以利于高职教育从粗放型的量的扩张向集约型的质的提高转变。

  [注 释]

  ① 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7).

  ② 詹伦敏,熊伯坚.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5):31-33.

  ③ 杨晓东,肖珊美.从知识的多维性看高职课程体系的维度缺失[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31):42-44。

  ④ 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1):18-21.

  ⑤ 杜世禄.打造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办学模式[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4.

  ⑥颜道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理论探索[J).职教论坛,2005,(3):24—25.

【高职专业设置论文】相关文章:

1.高职毕业论文

2.高职商科专业论文

3.高职软件技术论文

4.高职字体设计论文

5.高职财政学论文

6.高职教育论文

7.高职英语教学课程改进论文

8.探讨对高职毕业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4791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