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小学估算意识、能力、策略的培养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估算能力的培养

  估算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估算与其他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估算以口算、笔算为基础,而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口算、笔算的更加熟练、准确,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笔算或其他知识时,合理渗透估算,不仅使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气,而且对估算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在口算训练中 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比较灵活简便,它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观察比较,对问题作简约的推理后,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使问题得以解决。因而可以成立 “口算训练营”、“估算训练营”,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如对参加估算训练营者布置作业:估计你从今天至小学毕业前夕,大约能做多少道题?然后写一片段,说说你的感想,会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教学中 学生一般都擅长于精确计算,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具体表现在:为估算而估算,要求估算结果却用精确计算等。因此,如何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价值与作用,弄清精算和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是我们进行估算教学的目的。如,比较5.6×0.96和5.6÷0.96的大小,如果去算出准确的结果十分麻烦,利用估算可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乘以比1小的数,所得的积一定小于被乘数,即5.6×0.96<5.6;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除以比1小的数,所得的商一定大于被除数,即5.6÷0.96>5.6;根据估算结果,直接可以判断5.6×0.96<5.6÷0.96,大大缩简了判别的过程,学生也真正体验到估算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感受到估算的魅力。

  3、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凭借自己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良好的信息感,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最常估算的是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如:(1)可参照1个单位的量(如1平方米),来进行估计教室地面积的大小;或可利用就近的实物作为参照物,如观察身边的固定长度(如 1步长、1臂长、身高等等)。

  4、在综合应用教学中 运用适当的估算方法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这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不仅会增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数学建模意识。通过估算,从而判断一些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如,汽车用4升汽油可行驶48千米,行驶600千米要用汽油多少升汽油?这类数学问题,如果估算一下,结果肯定大于 40升,若得出小于40升,则答案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此法多适用于应用题的解答和检验。即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未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间的关系,预测或检验该题目中的最终计算结果。

三、估算策略的培养

  《标准》里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应用数学素养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用数学去解决生活问题,它以学生自己一些经验为基础,教师提供熟悉的生活场景,同时组织同学们在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系统,并发展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1.预测策略 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做到准确无误,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更敏捷。比如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使学生自由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进行估算,使学生能获取一种最有价值的方法去检查。

  如,敬老院里有老奶奶11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爷爷12人,平均年龄73.6岁。问这些老人平均年龄是多少岁?做这道题之前我们根据题意估计,老人的平均年龄应在73.6到80.5岁之间。如果列成(80.5+73.6)÷(11+12)=6.7(岁)。老人的平均年龄是6.7岁,超出了这一范围,显然不符合实际,则答案明显错了。

  2.调整策略 估算结果是个近似数,但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程度是不同的,恰当运用调整策略,估算的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独创性,还涉及到学生反思与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例如,学生先估算一个问题的结果,然后将其估计值与它实际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觉察到错误并加以更正。

  如,小杨去游乐场,购买四张“双人双飞”的票要8元,两张“太空船”的票要8元,两张“碰碰车”的票要14元,三张“章鱼”的票要9元,请你快速估算一下,小杨大约要花多少元钱去买票?

  师:你能用很快的速度估计一下,小杨大约得拿出多少钱去买票呢?

  生1:把8、8、14、9分别看作10、10、15、10,大约要45元;

  生2:把8、8、9看作10、10、10,把14也看作10,大约要40元;

  师:你认为方法一怎么样?

  生3:可以,实际价格不会超过45元。

  师:为什么?

  生4:因为每个数都估计大了。

  师:那方法二中,为什么要14看作10,而不看作15呢?

  生5:因为其余3个数都估计大了,所以这个数要估计小些,就更贴近实际价格了。

  这就很好地运用了调整策略,通过估价与实际比较,体会45元是价格范围的最大值,不可能超出这个价格。上例是将数据进行了调整,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调整这一策略的思想方法。

  3.优化策略 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是估算的又一大特征。在学生估算过程中,由于所选的角度不一样,往往会出现新的解决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来培养学生接替思路的广阔性。

  如,每人浪费1粒米,全国每天就要浪费_________米,相当于_________.

  1.小组活动(投影仪上出示活动的要求)

  13亿粒米的估算报告 估算参与者_____________

  估 算 步 骤

  估 算 工 具

  采 用 方 法

  估 算 结 果

  2.交流评价

  小组1:先称出1克米,数一数有40粒,则13亿粒米有:

  1300000000÷40=32500000(克)=32.5(吨)

  小组2:我们数出200粒米,重4克,平均1粒米重4÷200=0.02(克),13亿粒米重:

  0.02×1300000000=26(吨)

  生1:不用那么麻烦,只要数20粒,称一称多少重,就可以算出13亿粒米有多少重。

  师:称200粒和称20粒,哪个好?为什么?

  小组2:我认为称200粒好,因为这样比较精确些。

  师:看来,实验时,我们既要尽可能精确一些,又要尽可能方便一些。

  小组3:我们把米装在1立方厘米的小盒子里,数了数共有40粒,13亿粒米有: 1300000000÷40=32500000(立方厘米)=32.5(立方米)

  小组4: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并记住刻度,在放入大米,当放入90粒时,发现水上升2立方厘米,于是得出13亿粒米有:

  1300000000÷90×2≈28.8(立方米)

  经过讨论,同学们对小组3方案印象最深,因为只用1立方厘米就估算出来了,对重量估算都比较认同,认为小组2方案较好,因为数200粒米来估算,精确一些,而且比较方便,称一克米容易产生较大误差,从而通过实际选择优秀策略。

  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有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教师也会从中收获意外的惊喜,培养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强化他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他们估算越来越准确,估算方法越来越高明,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或目标之一。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浅谈小学估算意识、能力、策略的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2.新课标下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3.对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对策及思考论文

4.小学体育学科小组长管理意识与能力培养论文

5.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论文

6.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

7.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论文

8.浅谈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707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