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对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

  多校区办学存在着隐患的确不是危言耸听,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高校的难以承受之重。笔者认为,在多校区办学没有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之前,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未来演进的方向:

  (一)分久必合,全校归一。解决因校区隔离而造成办学困难的局面,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结束长久的多校区办学,想办法统一学校场地。这对于校区不多且校区间面积差距过大的高校很容易实现。通过对一处校区的转让、租售或其他方法实现向另一校区的集中是一种“长痛不如短痛”的.现实手段。这种做法短期内来看,似乎影响了学校发展的有序性,破坏了学校历史的连续性,甚至给师生的环境适应造成了障碍,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种做法不仅节约了学校的场地及其他教育资源,而且统一了学校赖以存在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高校师生的健康发展及未来办学的高效,具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2005年由四个高校合并而成并拥有五个校区的广州大学整体搬迁到同一校区,2003年沈阳部分高校也通过资产置换等方式实现了整体搬迁,不仅为解决目前的建校问题赢得了资金和空间,而且为学校未来的发展赢得了完整性和长远性的统一。

  (二)科学定位校区间的不同功能。在维护学校多个校区统一完整的前提下,科学定位各个校区的功能非常关键。多校区高校定位:①必须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对多校区高校的需求;②必须考虑校区自身对社会需求程度的多大满足。任何一所多校区高校都处在相应的地理区域内,为相应的行业服务,培养相应规格、数量的人才以及解决本区域内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是社会对多校区高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多校区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多校区高校校区定位必须把“需要”与“可能”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包括学校规模、学科门类、科研水平、服务水平等,依据学科生态性特点,遵循相关学科交叉设置、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原则,积极谋划分校区的功能。校区功能应按职能进行划分,如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年级划分为高年级校区和低年级校区、本科生校区和研究生校区等。总之,校区定位一定要根据整个高校的办学定位,在对各校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并注重根据经济社会和学校发展状况不断进行调节。

  (三)同名异体,各自为政。为了走联合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道路,当初很多高校选择了合并,但不可否认,高校合并之后有的学校发挥了预先的效果,有的高校却引发了更大的困难。对于那些当初就没有科学规划而是“跟风”合并的高校,大胆地走回“分家”的原路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倒退”。高等教育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极力反对大学的盲目扩张(这其中就包括多校合并),批评诸多大学一味追求“级别高、规模大、学科全”的做法,鼓励高校尤其是规模不大的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这从一个侧面反证了高校并非只有贪大求全才算得上科学发展。对于部分因新辟校区而形成多校区的高校而言,如若无法结束两地甚至多地办学的局面,甚至无法统筹教学、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那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各校区间的自治,即各校区在同一冠名下“各自为政”,根据校区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管理。目前,有些因历史原因或相距甚远而造成校区间隔离的高校已经实现了这种模式,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其实质上是两个平等的办学实体,无本部与分校之分,双方只是在部分学科资源上实现共享,徐州和北京的中国矿业大学也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再者,像原为一家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两者已完全分离,只不过是继续共享分校前的关系类、声誉类无形资产而已。

五、结论

  我国高校在摸索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多校区高校经过十几载的运作发展,可以说已由早先的“探索期”进入了发展阶段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只有正视问题、分析矛盾才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多校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大的发展。

【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2.多校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排课模式分析论文

3.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论文

4.跨校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论文

5.多校区办学分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的思考论文

6.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思考论文

7.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8.高校预算项目库的绩效管理模式的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840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