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地方高校学分制管理需走出的误区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学分制管理的落脚点

  学年制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体制的惯性和观念的惯性都决定着学年制的影响不会在短时期消失,在新与旧两种教学管理制度的交替过程中,我们也极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学分制改革中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未经过周密的论证,一方面由于学分制调研比较仓促,校内师生对学分制的内涵认识并不到位,往往把学分制的内涵简单固化成某些教学管理行为的外在表现,形成认识和实践误区;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管理本位”思想严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薄弱,习惯用学年制的统一的管理模式对学分制管理问题简单处理,致使学分制优势发挥受限。因此,地方高校在推进学分制改革中,找准落脚点尤为重要。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对学分制内涵的认识

  推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内部和社会外部等诸多因素。学分制很难孤军突破,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完善学分制宜采用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切忌不顾条件一哄而上或按同一模式推行“完全”学分制。对于许多地方高校来讲,完善学分制根本问题不在于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还是完全学分制,而在于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等深层问题的重新审视。更新思想认识,不是把课程的学时换成学分,也不是简单地引入某些配套机制,更不是机械地执行规章制度。学分制的本质是“灵活的”,转变思想观念首要问题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教师是否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根本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是否能处理好学生的学习自由与合理构建知识结构的矛盾、是否能理顺对学生的选择自由进行限制的管理理念和以学生学习自由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关系,正确界定以满足学生个体选择需要为中心的管理观与对学生选择自由做适度限制。学分制改革不能是花架子、摆样子,要切实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努力探索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以此带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开出高质量选修课程

  学分制的核心机制是选课制,选修课的开设赋予了学分制巨大的优越性。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由于资源匮乏,可开出的选修课数量有限。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压缩必修课的学时,合理设定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和高质量任选课数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行小班制、交互式、双语同步式、网络化等多样性组合的教学课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适当降低学生毕业学分的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不同教师开设同一课程实行挂牌教学、竞聘上岗,激励教师开设高质量的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积极聘请学校离退休教师或从校外聘请教师上课,加强与周边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协作方式,实现跨校聘用教师授课或者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力求能够使学生的选课与学习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学校要在新生进校后及时将专业教学计划发到每个学生,使学生对在校间本专业所要学习的课程有系统了解,避免选课时出现盲目性。在选课前,相关教师要加强选课指导,帮助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保证选课质量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3.重视目标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学分制明显属于一种目标管理方式,学生考试或考核合格就取得学分,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就可以毕业,侧重的是评价“学”的结果。但目标管理不能代替过程管理。教育是一种面向过程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养成的,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也需要引导。过程管理的侧重点在强化“教”,加强学分制过程管理,与严格对学分制实施的目标管理一样,是学分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高校要发挥目标管理的作用,不能排斥过程管理的作用。强调目标管理,关键要严于治考,把好命题关,提高试卷质量,加强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考核,要建立严密的考试制度及奖惩制度,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动态试题库,逐步实行教考分离,实现考试应有的评判、诊断、指导的功能,使考试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强调过程管理,关键要加强全学程教学过程控制,既要体现不同学生的教学进程的差异性,又要体现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的相对整齐性。重点是要加强学分制下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控制,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挥教师教学能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深化学分制管理制度与非学分制管理方法融合,增强学分制管理实效性

  学分制管理只是教学管理中的一种制度,它的实施是流于形式还是效果明显,不仅与学分制本身制度的完善有关,还与许多非学分制管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应将学分制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注意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实施多方联动,才能见实效。学分制要和导师制有机结合。通过明确导师定位、强化导师工作职责、组织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开展优秀导师的评选表彰和经验交流活动等形式,建立和健全导师培训制度,确保导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有足够深度的师生交流,提高教师对学分制的参与度;积极推行按学分收费制度。虽然是否按学分收费更多是一种政府行为,决定的权利不在学校单方面,但按学分收费制度是学分制实施很必要的一项配套制度,地方高校应该努力争取;完善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取消在弹性学制内因学分绩点不足造成的退学或者退学试读,允许学生申请免修课程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放宽学生转修专业条件,允许有专长和特殊才能的学生转修专业,为需要重修的学生开设重修课程;建立健全学分奖励办法。将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参加其他有益的课外活动与学分挂钩,单独设立创新教育模块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发挥“两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导师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社会实践指导作用,真正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学分制管理融为一体。“如果说我们的学分制和国外的学分制有什么主要的区别,也许就在于,我们的学分制是更重视学生思想教育、人文关怀的学分制。”

【地方高校学分制管理需走出的误区论文】相关文章:

1.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2.地方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3.试论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论文

4.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论文

5.地方高校学风建设探讨论文

6.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7.高校用放管理改革论文

8.加强高校管理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840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