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紧跟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编制相匹配的就业指导计划,尤其要处理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新的就业观,鼓励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制度、体系及理念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在实现大众化目标的同时,必须有效处理大学生和现代就业市场间的供需问题,不断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心理。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都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创设出乐观向上、氛围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方伟 钟恒 单位: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开发处处长 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一)就业心理期望值降低,但挫折与失败感仍然困扰着当下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相应的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从原来的“找一份好工作”渐渐地转变为“先找到一份工作”。应该说大学毕业生的这样一种“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对于当前大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确保能够尽早地获得工作机会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就业环境的影响,各用人单位进行招聘时仍然是优中选优,许多岗位的比例达到了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在此情况下,仍有大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饱受打击,挫折与失败感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对于自我产生了严重怀疑。

  (二)就业过程中,强势群体的优越感与弱势群体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并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女大学生、农村学生、文科类学生或是冷门专业学生、一般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主要集中在理论性较强而实用性较弱的相关行业以及办学没有明显特色的高等院校,而理工科毕业生或名校毕业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相对而言难度较小。就业市场上供需的巨大矛盾反映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就突出表现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无法忍受打击,往往把自身的就业失败总体归结为社会或者学校的原因,对于用人单位或者是所谓强势群体的优越行为一律抱持一种抗拒的态度,这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比普通学生更为敏感,也更容易产生焦躁情绪。

二、“就业难”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一)多年扩招引起的就业困难与就业形势紧张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明显的根源所在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扩招后,一些学校由于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更是使得大批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1年,我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又增加28万人,达到了727万人,继2013年所谓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14年,大学生就业显然是“难上加难”。应该说,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高校对就业心理辅导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及高校专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的代表,被社会寄予重大期望,社会在关注他们的行为的同时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尚未十分重视。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自杀或者抑郁成症的事实表明,大学生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而在毕业前夕因就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更是其中极具普遍性的一种。当前,各高校虽然多数设有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较少有针对性地对于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对症下药,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自身出现的问题往往未能以有效手段进行处理。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的高校专业,又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应用、专业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带来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受家庭、自身投入回报压力的影响,不能对自身正确认识是引起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内因一方面,大学生经历了数年的寒窗苦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迫切需要找一份工作特别是一份好工作以作为多年努力的回报,这种期望本身对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与这种期望不相适应的是,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都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更谈不上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是个人条件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个人挫折感随着失败的增多而日益加剧。同时,大学生往往对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面对就业压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陷入“准备不足―就业受挫―信心减退―害怕再次就业”的恶性循环,就业心理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三、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对大学生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应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积极采取措施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同时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干预与调适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毕业学生及其家庭的个人问题,就业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可能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于目前出现的大学生难以就业而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总的原则是必须给予充分的谅解与足够的关注。2013年11月2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六大项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相关政策与措施的带动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得以改观值得期待。此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难的现实面前,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政策关怀,还需要更体贴的心理关怀[4],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教育,也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各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

  (二)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学生竞争能力及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通观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不难发现,真正就业难的学生多数就读的是文科类、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而那些理科尤其是工科毕业的应用性强的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难度相对较小。这一现象表明,并非是社会不需要或者接纳不了扩招后的大量高层次人才,而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教育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工科学生比例偏低,尤其是专科院校中工科专业比例较低;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5]。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调整学生的培养方向,停办和社会严重脱节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等途径来加以克服。此外,高校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视就业形势,帮助高校毕业生建立起健康的排解心理压力的渠道,达到学生在压力面前能够化压力为动力、产生问题以后能妥善解决的目的。

  (三)面对现实,树立良好的求职就业观念,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必须予以重视,但是也要认识到大学毕业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找到一份工作还是可能的。现有形势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应该成为新的社会时尚。在就业过程中,不妨适当降低起点,到基层单位或第一线积累适当的工作经验以增强个人就业的主动性。同时,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客观地评价自己,避免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克服急躁、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前提下,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个人中长期职业发展的目标也不失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进行调适的良策。

  作者:吴娟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081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