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有机农业生产发展前景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4.2稻鸭共作机理

  现代稻鸭共作模式属生态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之一,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使二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即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和生活习性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同时,稻田生态系统为鸭子提供劳作、觅食、生活、休憩、运动的场所和大量的动植物饲料等。这样,使现代水稻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变为发挥水田综合生态功能,使现代规模集约养殖转为更符合鸭子生活习性的自然养殖,饲养出来的鸭子更符合消费者的要求,生产出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优质大米及优质鸭肉两种完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以田养鸭,以鸭促稻,使鸭和水稻共栖生长,从而实现了稻鸭双丰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开创了水稻、水禽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4.3稻田养鸭在国内外的实施情况

  现代的稻鸭共生模式技术,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日本,稻鸭共生技术于1991年开始流行,到目前为止,仅用了10余年的时间,就从其发源地日本九州岛地区开始普及全国各地,并于1999年秋天,被日本农林水产省确定为全日本12项受国家资助的环保型持续型农业技术之一,并成立了日本全国合鸭水稻协会,到2001年,日本实施稻鸭共育技术的农户已达一万户。亚洲的韩国、越南、缅甸等国目前也在大力推广这项技术,迄今为止已召开了10次日本全国合鸭研讨会,3次亚洲合鸭研讨会,1次国际研讨会。国内最先开展稻鸭共作的省份有湖南、江苏、浙江、安徽,而现在这项技术又推广到了广东、云南、四川、江西、海南、吉林、黑龙江省,就全国而言,现在推广力度最大的当属浙江、江西。这反映了城乡市民对稻鸭共作这一无公害稻米、鸭肉需要的迫切性,由此可见稻鸭共生技术的先进性和广泛性。

  4.4稻田养鸭共作系统分析

  4.4.1稻鸭共作系统实际操作过程:稻鸭共作是根据水稻和鸭子自身的生长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宜的阶段,使稻和鸭和谐共生在一起。即首先在水稻播种前在田块四周围网作业,等秧苗抛植12天左右放鸭下田,每亩放鸭数量约25只,鸭群从此留在稻田里觅食,直到抽穗灌浆时才把长大了的鸭子赶上来。在这段时间里,早晚定时对鸭群投喂少量饲料。等稻谷收割完成后,再将鸭群赶回稻田使其觅食散落的稻穗。

  4.4.2稻鸭工作系统对农业生产因素的影响分析

  4.4.2.1稻鸭共作系统对病害的控制作用:稻田养鸭可以减少稻田中水稻病害发生的几率,为稻田中不添加农业化学用品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有研究表明,鸭子可以剥食到稻子基部带病的叶片,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能力,抑制菌源,可以大大减少感染的机会,减少病害的发生几率,使纹枯病发病的指数明显下降[6]。还有研究表明,由于鸭子在稻丛间穿梭觅食,身体频繁接触稻株,对水稻产生刺激作用,促使群体长势健壮整齐,抗倒伏,同时鸭子在稻丛间活动抑制了水稻后期无效分蘖和加速基部枯黄叶片脱落,从而改善了水稻群体基部的通风透光条件,使纹枯病的蔓延和危害程度有所减轻。

  4.4.2.2稻鸭共作系统对虫害的控制作用:在稻田中主要的虫害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蚊螟等。稻田中养鸭子,起作用原理是利用鸭子可以啄食水稻基部和叶鞘外表中的虫卵,减少田间有效卵的孵化,与此同时可以捕食漂浮于水面上的成虫、弱虫,可以大大减少虫源的数量。

  4.4.2.3稻鸭共作系统对草害的控制作用:现如今,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不使用任何的除草剂控制杂草的繁殖和生长。据观察,鸭子除啄吃杂草茎叶和种子使杂草的数量减少外;还通过鸭子在田间的活动(脚踩、嘴拱泥巴等)使部分杂草踩入泥中腐烂,同时使稻田水体混浊,影响稻田水体底部杂草的光合作用,从而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的数量。有研究表明,稻鸭共栖的农田杂草的控制效率可以达到98.8%,基本完全可以控制杂草的生长,其余剩余的杂草可以人工拔除[7]。从而起到消除使用农药所带来的'食品安全的隐患。

  4.4.2.4稻鸭共作系统对肥力的影响:常规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虽然增加了作物的产量,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最主要的影响表现在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严重破坏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通过鸭子在稻田里全天候地活动及其粪便排泄,对土壤养分性质具有一定的调控、缓冲和促进作用。鸭稻共作系统能够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在土壤速效养分方面,鸭稻共作方式与常规栽培方式无大的差异,有些土壤养分指标含量则明显高于常规栽培方式,这说明鸭稻共作模式完全可以实现在水稻生产全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达到保持土壤肥力,生产有机大米的目的。

  4.4.2.5稻鸭共作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稻鸭共作系统是一个双赢的农业生产体系。有分析表明,稻鸭共作生产体系对产量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与常规栽培方式比较,稻鸭共作农业体系对水稻的生长因素的影响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在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中,鸭子活动可对水稻产生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从地上部植株到地下部根系)、频繁的(全天候)的机械刺激作用,包括鸭子觅食过程中对水稻植株的碰撞与振动,对植株茎秆与叶片的嘴啄与抚摸,鸭脚的践踏中耕及其对水稻根系的触摸和轻微损伤等,这些活动势必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许多影响。与常规水稻栽培方式相比,鸭稻共作方式下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方面有减小趋势,但根冠比、根系活力等指标却有增加趋势。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稻是否增产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5结论

  稻田养鸭起源比较早,但是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给农业增产增收带来了不少的效益,目前这种技术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所替代。但是由于长年累月的使用农药、化肥又给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年代,有机食品的市场受到了生产者的青睐,所以,稻田养鸭技术又引起了部分农民的重视。有机生产体系中运用鸭稻共作的农业生产系统随之又死灰复燃。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运用鸭稻共作系统,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既可以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食品的安全;二是可以有利的保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把适宜数量的鸭子围在稻田里,让水稻和鸭子全天候的同生共长,利用鸭子的杂食性防除病虫害和杂草危害,可代替人耕耙田、施肥、施药等,避免了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投入,产出绿色食品,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增加了生产者的收入。利用稻田养鸭技术,大大减少了人工的投入费用,而且水稻的品质也有所改善,提高了大米销售价格,同时鸭子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有机农业生产发展前景论文】相关文章:

1.有机农业生产与营销方式探讨论文

2.国内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论文

3.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研究论文

4.有机农业产业链应用与发展论文

5.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论文

6.无机农业技术与有机农业的研究论文

7.学前教育发展前景论文

8.国际生产网络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104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