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飞行疲劳的生理心理因素及对策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4预防飞行疲劳的措施

  如何消除疲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方位、多指标的问题. 研究缓解飞行疲劳是一项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目前试图在评价飞行疲劳指标上找到突破口尚存诸多困难,但采取综合应对措施,可以把飞行疲劳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4.1充足的休息睡眠高质量的睡眠是保持充沛体力和精力所必需的,对军人来说,则与战斗力密切相关. 休息环境要安静, 无喧闹、无吸烟等不良影响;室温不宜过高或过低;飞行紧张阶段要安排好午睡;应制定适时打盹、强制睡眠训练计划. 如有的国家对承担离开基地数日或更长时间飞行任务的人员作出规定:出航天数越多,每天值班的时间应越短, 以保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4.2良好的飞行环境消除或减少飞机座舱中的不良因素 如缺氧、过冷过热、噪声、振动等.

  4.3合理的营养饮食营养学研究表明,含糖丰富的食物容易使人困倦,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可以使人清醒. 如果饮食搭配合理,并在开饭的时间、菜谱安排上与要求的节律相适应,就有助于调整节律到某一状态. 为了效果更好,最好在出发展开地点以前就开始调整饮食的时间、成分等. 保证每餐有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禁止空腹飞行,以防发生空中晕厥. 在夜间执行任务前给予高蛋白饮食,将有利于飞行员保持觉醒,提高其脑力工作能力.

  4.4积极的情绪情感飞行人员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耐力, 减少疲劳. 睡眠剥夺不仅可以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同时还可以对情绪状态产生明显的影响. 改善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使飞行员身心俱佳,从而减少疲劳的发生.

  4.5适量的体育锻炼研究表明,平时经常进行适当体育锻炼的人,其身体耐力较好,除了不容易患病外,其适应时差变化和调整节律的能力较强,同时也能较好地适应轮班工作. 适当锻炼可以降低夜间血浆褪黑素水平,安排适当时间进行适中锻炼可以调节人的节律. 在生理节律的最低点前进行适度体力活动还可以提高人的觉醒水平.

  4.6合理的规章制度合理控制飞行量,为了防止飞行疲劳,有关部门规定了一段时期内的“最多飞行时间”. 如民航飞行员每年飞行时间不得超过1000 h, 以防过度疲劳. 飞行训练中应吃间餐,长途飞行应隔4 h进餐一次. 平时应加强飞行员的日常保障和身体锻炼,严格体检标准, 进行疲劳意识教育,提高飞行员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鉴定质量,防止飞行员带病飞行.

  飞行疲劳是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不仅关系到飞行员身体健康与工作绩效,而且直接威胁到飞行安全. 引进和发展飞行疲劳处理系统模型和睡眠训练系统,增强飞行人员自身处理疲劳的能力. 通过模拟训练,提高操作熟练度,降低疲劳发生率[17]. 建立飞行疲劳的动态监测系统,对军航、民航飞行人员进行有关飞行疲劳教育,使他们学会预防和消除飞行疲劳的措施和方法,对保障飞行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建明. 浅析飞行疲劳的生理原因与对策[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15(6):10-12.

  [2]曹雪亮,孙云峰. 航空环境中睡眠不足的原因及其对抗措施[J].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13(2):132.

  [3]林俞欣. 现代人劳累感的自我检测[J]. 求医问药,2005,9:49.

  [4]胡文东,马进,韩文强. 飞行疲劳的预防和监测手段[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42-543.

  [5]成海平,柳松杨,俞梦孙. 缓解军事飞行疲劳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323-8325.

  [6]薛雁歌. 飞行疲劳与飞行事故[J]. 解放军健康,1998,66(4):9.

  [7]Snell P, Vaughan R. Physiobogical testing of high performance distance runners[J]. Mod Athl Coach,1992,30(1):24-25.

  [8]Coen B, Schwarz L, Urhausen A. Contralof training in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ing bymeansof theindividualanaerobic threshelol[J]. IntJ Sports Med, 1991,12(6):519-524.

  [9]Cabon P, Bourgeois睟ougrine S, Mollard R, et al. Electronic pilot瞐ctivity monitor:A countermeasure against fatigue on long睭aul flights[J].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03,74(6):679-682.

  [10]袁萍,梁伯衡.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30(20):70-73.

  [11]耿磊,吴晓娟,彭彰. 改进的基于TMS320DM642的疲劳检测系统[J]. 国外电子元器件,2005,8:4-7.

  [12]林岭,张力为. 可以用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劳吗[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6):731-734.

  [13]王峰,孟哲,易威. 基于DSP的疲劳驾驶检测仪研制[J]. 医疗装备,2005,10:9-11.

  [14]徐先慧,葛盛秋,张宏金,等. 跨时区飞行飞行员生理负荷评价方法的研究[J].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 10(2):120.

  [15]王开辉,姚力萍,王金法. 生物反馈放松疗法消除飞行疲劳 49例分析[J]. 临床军医杂志, 2005,33( 2):211.

  [16]付兆君,马瑞山,程宏伟,等. 睡眠剥夺条件下服用咖啡因对情绪情感状态的影响[J].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10(3):142-145.

  [17]魏红漫,张建军. 飞行疲劳及其研究进展[J].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11(4):259.

【飞行疲劳的生理心理因素及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1.四旋翼飞行器的稳定悬停与飞行设计论文

2.飞行船飞行原理

3.动物生理学研究论文

4.实验生理学参考论文

5.关于生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6.关于大学生理财论文

7.关于网络教学与生理学论文

8.审美观的生理心理基础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123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