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师生协作互动的交流方式推进学习进程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通常采取板书的形式,耗时较多,而且这门课程通常是大班选修,人数众多,因此板书效果并不理想多媒体课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醒目清晰、省时省力、信息量大,深受学生欢迎,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多媒体课件是提前设计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预先已安排好。课堂上省去了板书时间,信息量固然增大了,但学生只忙于快速记笔记,根本无暇顾及思考、阅读与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又回到了“填鸭”的旧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只有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教师应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心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策划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并且激励学生对问题提出多重解决方案,同时为学生刨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里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合作拟定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模拟等形式,从中学会聆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争辩、接纳与欣赏。教师应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在这个协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学校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和国际互联网等适合于共享的资源应该被充分利用。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被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把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交流变成纯粹的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古人夏茹冰根据泰戈尔的诗歌作了一副对联日:“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协作就应该达此种境界,教师应该依靠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沉潜于字里行间、书里书外,以获得心灵的启迪与精神的滋养,最终达到荡水成波、击石发光的效用。

  以李商隐的《无题》诗教学为例。《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这些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表现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评论界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播放自己设计的配乐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件,获取和谐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上的宁静愉悦,并产生进一步探求作品内涵的欲望和激情。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以小组的形式搜集与李商隐“无题诗”相关的材料,从中提取和处理信息,接下来再启发学生通过合作设定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等形式就“无题”的含义展开课堂讨论,各抒己见,最终帮助学生建构具有个性化色彩和独特性发现的知识结构。

  (三)以多媒体为认知工具,教师根据学科性质,引导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当中,无论大学语文还是其他任何学科,意义建构都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情境下,对新知识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深刻理解,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作为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学习大学语文,主要是一个文学欣赏的过程,经教师的引导、启发、协助和支持,力求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蕴涵着的丰厚文化内蕴和人文精神实质。文学作品最具个性特质的就是它的人文性。因此,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进行一场思维、审美和鉴赏的系列心智活动,其终极目标是要达到精神超越。平常意义的教室、图书馆,传统教学板书、课堂讲授以及课后阅读都只能帮助学生进行一些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表征,或是应付教材里面的习题,而无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实质。换言之,旧有的学习环境与认知T具无法帮助学生建构出他们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结构。

  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是帮助学生最终建构具有个性化、独特性和创造性知识的最好的认知工具。当前可供选择的主要有以下多个类别:适合于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多媒体综合教室;适合于个别化学习的、以CAI为基础的电子阅览室;适合于协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适合于资源共享的学校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内联网络系统和国际互联网络系统等。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其核心是意象的重建。意象的重建不是对作家创造意象的简单复制和记忆,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它需要借助联想与想象,通过自己的感知、情感和心智共同完成。学生充分而恰当地利用上述的认知工具,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纵、横双向的比较,激活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但是,这决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或叠加,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和超越。譬如,学习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认知工具了解莎翁生平及创作经历,纵向浏览阅读莎翁的悲剧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然后,让学生以复仇为主题搜索中外相关的戏剧作品,如我国元代关汉卿的《赵氏孤儿》、法国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作品,接着,再进行文学作品的比较。新旧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融合,彼此作用,这对于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建构主义强调,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人所共知,但我们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却常常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教师只顾对学生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质疑、交流与表达的欲望。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校园网络环境的形成,学生可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彼此的思想,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这应该说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的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如何实现网络教学与人文意识的整合,进一步探索学科、载体和理论三者有机融合的科学模式,将成为现代大学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而这也必将成为未来大学语文教育的制高点。

【关于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教学系统论文

2.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武术教学的影响论文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

4.试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述教育论文

6.关于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论文

7.网络环境下语文数学的若干思考论文

8.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实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367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