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挑战应对策略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对所进行的研究进行扩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学习成为更具有自我导向和控制的过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自然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人的信息素养的最基本要素;(2)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解决信息时代的一系列新问题,是信息技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3)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涉及信息交流的模式、内容、方法、途径等。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高校教师应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应用计算机对教学系统运作过程进行监控、研究和评价;制作多媒体课件、参与校园网资源建设。

  (三)改变教学方法

  1.加强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教育部计划到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手段将精品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目前网络上已有数百门“国家精品课程”的信息资源;各高校也纷纷开通“精品课程”网站,这部分资源大多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取。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部分优质教育资源。

  在理解、消化、吸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特色,开发所授课程的教学课件和软件,若条件许可还可整合学校的教师资源,由专业教师和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

  2.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m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作为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大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教学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教学环境,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学需要。

  3.变革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绝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是“传授”或“教导”,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学生要能够以自己适宜的方式去“学习”,能够对知识信息进行辨别、选择、运用,能够构成对日后学习有用的基础性、背景性的“前结构”、“前理解”,以不断构建在学习中将要学到的新知识。这些任务,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所不能实现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只是一种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这种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查找知识、发现知识。然后,教师要能够在学生面对众多信息不知所措时,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面对知识的态度,教会学生以一种兼有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

  (四)提升科研能力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育信息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学内容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从内在结构上都有所变化,教学手段也向科学化、高效益方向发展。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只有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新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1.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化社会加强高校科研合作的保障

  信息素养一方面是对社会个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际互动的保证,另一方面也蕴含在这种人际互动的过程当中。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素养是以“知识共享”、“合作研究”、“协同发展”为内核的素养。它可以生成一种精神,使高校教师能够突破现实的功利与障碍,促成学科研究间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它也可以产生一种动力,促进新知识、新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形成校际间研究群体和团队,共同为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智慧。

  2.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教师应积极进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科研活动,这将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与质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育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仅就教学领域而言,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互动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式学习,使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风格和策略,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如何在教学实验及操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都对发展教育思想、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等提出一系列科研课题,是极具挑战性的。教师充分利用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丰富有关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当然,教师的科研课题不应该仅仅限于教学领域,也应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从专业领域中发掘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五)注重再教育的培训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作为指导者的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如何永远走在技术发展的浪尖上,以反过来指导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成为常流常新的“自来水”,成为学生的“活水源”。因此,教师应不懈地追求真知,扩展视野,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

  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和更新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能力。使教师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为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使用较新的信息技术,持续的再培训非常必要。

  教师的接受培训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通过在职或脱产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获取硕士或博士学历;借助于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参与社会举办的一些高层次培训活动。高校应给予教师一定的学术假期,在制度上保障教师有时间充电。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不断深化中,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影响深远的变革进程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面对诸多挑战,高校教师应积极应对: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改变教学方法,提升科研能力,并重视再教育的培训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化,高校教师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应密切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梅.《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 总第32卷第9期.2003年3月

  2.宋惠兰.《论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 图书馆论坛.第23卷第1期.2003年2月

  3.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高等教育研究第24卷第3期.2003年5月

  4.王中向,黎辉文.《试论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培训的影响及其对策》.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3卷第50期.2004年2月

  5.王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江苏高教.2004第四期

【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挑战应对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环境教育论文

2.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论文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论文

4.浅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德育环境论文

5.中国联通在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论文

6.高校教师教育科技化挑战论文

7.高校教师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论文

8.高校教师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8118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