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的探讨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4. 通过上面的论证,我们可以确定反问句中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会话含义

  下面,我们将拟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4.1 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a. 有一个语境X,X中有听话人H的参与或存在;

  b. 说话人对X中的某个事件Y有了自己的观点Z;

  c. S用表述Z的否定命题~Z的字面形式和疑问形式想结合的方式构成反问句P,P具有会话含义Z;d. 按照合作原则,H认为S想要他做Z的理解,即说P时的含义是Z。

  4.2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认为a和b是反问句生成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c说明了就说话人一方反问句的构成方式,d说明了说话人的表达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方式,是作为一种会话含义来理解说话人的观点。

  H的参与或存在要么以动作行为,要么以言语行为,要么只是以听话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Y,我们也称作触发事件,既可以是一个实际的情形或动作,也可以是言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Z的字面形式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说话人简单地照搬表述Z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另一种是用与表达Z的字面形式有很大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换个角度,对于听话人来说,第一种是只需要否定~Z的.字面形式就可以推导出Z的,第二种是在否定~Z的字面形式之后还必须要结合语境才能推导出Z来。我们认为前一种属于一般性会话含义,而后一种是特殊性会话含义。

  5. 反问句的核心意义

  从4.1的会话模型我们可以归纳出反问句的核心意义:说话人将自己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话语来表达这个观点。它是人们表达对某个事件的观点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

  6. 反问句与否定的关系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于根元(1984)和郭继懋(1999)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见1.2)。在我们看来,反问句中存在否定是肯定的,但它就象6.2中的会话模型显示的那样,只是作为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而存在,反问句的根本目的不是否定,而是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在一般性会话含义的反问句中,尤其是由听话人提供了反问句的触发事件时,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反问句就一定是一种否定。在由说话人根据自己提供的触发事件和有特殊性会话含义的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否定只不过是说话人构建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的方式之一,并非为了否定而否定。

7. 反问句与疑问句的关系

  主流的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的还强调常常是只问不答或说话人不希望回答。但于根元(1984)认为就问话人的主观方面来说,反问句是无疑而问。

  对于听话人,"事实上,反问句经常是有疑的,另一方往往可以作答"。

  我们认为,有的教材上说的只问不答确实是值得商榷的。但从6.2中的会话模型来看,反问句是"无疑而问",这一点无庸质疑。关于是否有答的问题,我们认为,那不是反问句的特征。一个人提出他自己的观点,别人完全可以表示赞同、反对以及提出修正等等。这就是于根元(1984)所提到的对听话人有疑,往往可以作答的情况。他也正是根据可以作答来判断反问句对于听话人是有疑的。我们认为,反问句的答语不是对问句的回答,而是对说话人观点的应答。至于于根元(1984)提到的自问自答的情况,我们在4.6已经作出了解释。

8. 余论

  文章提出了反问句的核心意义。黎天睦(1994)指出提出小品词对于汉语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再汉语语法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一样有启示作用。一个句式核心意义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它,运用它,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反问句的会话含义除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观点外,常常还有请求、讽谕、禁止、提醒、强调等等含义。这需要另文讨论。

注释

  ① 文章参考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冯志纯主编.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张斌.《新编现代汉语》。

  为了保证语料的合法性,文章绝大部分语料都引用附注①中提到的教材和于根元(1984)中的例句,为行文方便就不再一一说明出处。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常玉钟. 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2] 程雨民.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国外语言学》, 1983, 1.

  [3] 郭继懋. 反问句的意义与作用. 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4] 黎天睦. 论"着"的核心意义. 戴浩一, 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5]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全集 第一卷》,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6] 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 1986, 1.

  [7] 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之二:会话含义.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 1986, 2.

  [8] 于根元. 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 1984, 6.

【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的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1.谈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论文

2.反问句的特点

3.舞蹈课程的意义及作用的论文

4.述职报告含义和作用的范文

5.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意义和适用论文

6.南翔小说《人质》的意义和写法的论文

7.试析我国英语新课改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8.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817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