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南京概况导游词参考(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南京概况导游词)五更时天亮即予归还,沈万三岂敢违抗,只好悻悻捧借。谁知宝盆一去不返,让戴鼎成头顶着跳入城墙根活埋于城基,只见金光一道,河妖逃遁,城门立马造成。朱元璋无盆奉还,就想出一计,下令南京城所有的更夫都不准打五更报时,把全城的鸡都杀光了,所以啊南京就盛产鸭子了。沈万三坐等天亮盼着五更报时,直等到天大亮仍不听五更,知道堂堂天子又耍滑头赖帐了,但也无可奈何。自此南京城与其他城不一样,不打五更天就成了惯例。沈万三最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除筑城资金,还要出百万两银犒劳三军,皇帝认为他与已比富,他用茅山石铺街心,说他是“谋反”,虽逃死罪,但落得个抄没家产充军云南的结局。

  长干河:李白“长干行”一诗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爱情故事就出于此。 大报恩寺遗址:明成祖永乐皇帝为纪念生母所造大报恩寺和名扬中外的高达80米金碧辉煌琉璃宝塔旧址,抗战时期,还出土了唐代高僧玄奘的佛骨舍利,惊震佛界。

  3.雨花台

  当时的佛教非常盛行,雨花台一带寺庙林立香烟缭绕。相传一位叫云光法师的高僧,就在这里一处峰高林深,禅境幽远的地方设坛讲经说法。高僧佛学深厚,口吐莲花,滔滔不绝,闻道者,如痴如醉,集聚数日不散。这天,讲经坛上,飘过几朵彩云,突然天光一闪,顷刻间,七彩花儿,如雨坠下,遍布山岗。却道是那云光说法竟使天神动了真情,泪眼婆娑。从此高僧讲经处便留下了雨花台之名。而落下的七色花便幻化为大家熟知的雨花石。

  其实,雨花台的真正得名,还得从地质上说起。各位现在站的位置是古长江的河道,那时,滔滔江水,就在我们的脚下翻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江道北移,造成砾石沉积,地质上称为"雨花石层"。其石呈卵形,质含玛瑙,光彩晶莹,五色斑斓,纹络旖旎。由于这里地势较高,达到海拔60米,又盛产雨花石,故称雨花台,当是名符其实的。

  由于雨花台是我们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故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来有"金陵南大门"之称。自古以来,雨花台又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吴孙策攻破刘繇就在这里。南宋金兵入侵,曾在雨花台扎营;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饱受战火摧掠,荒芜凄凉,花雨不现。

  现在的雨花台景区最主要看到的就是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雨花茶文化区和雨花石文化区。

  4.夫子庙 我们眼前的这条河流就是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秦淮河全长110公里,城内的这段前淮河称为内秦淮,就是大名鼎鼎的“十里秦淮”了。河中的画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制造的,船头挂有大红彩球和红灯笼。每当元宵节南京人习惯来这里游玩赏灯。这种风气在明代就已盛行,据说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当他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亭台楼阁,风景宜人,随口说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开了金口,左右就连夜差人赶造画舫,以博取皇帝欢心。从此,秦淮画访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

  我们眼前的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庙(孔庙)成泮池,又称月牙他。古时候皇帝讲学的学宫叫辟雍,诸侯讲学成学宫叫泮宫,夫子庙的学宫相当于诸侯讲学的地方,所以这池称“泮池”。泮

  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桥,按等级而论,县官、学官走中间一座,秀才走两边的桥。相传古时候有位秀才误上中桥,有犯上作乱之罪,进退两难,只好自己跳进了泮池。

  再请各位看河对岸的一段朱红色石砖墙,这就是夫子庙的照壁。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历泽年),长达110米,为全们照壁之冠。现在的夫子庙建筑,~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几年重建的。请大家回头看,这座楼阁式建筑,叫做奎星阁,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间。这座临街傍水的建筑曾两次被毁,1985年重建。现在我们来到了清代开辟的庙前广场,广场东西两端竖有两块碑,高有一丈许,上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马”,表示对圣人孔子的崇敬。左侧的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荟萃之意。广场正中的这座牌坊,叫“天下文枢坊”,就是天下文章人才集中的地方。请大家继续随我往前走。这座门叫棂星门,这是孔庙的庙门。据传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

  江南贡院:贡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县府考试场所。明太祖朱元津定都南京后,这里成了乡试、会试场所。明永一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作为陪都,加上江南又是人文基本之地,考试仍在这里按期举行。明成祖继续派人建造江南贡院,明清两代对贡院不断扩建,到清光绪时,贡院规模之大,已成为当时23个行省的贡院之最。对此,我只要告诉大家一个数字,你就可想而知了——到清代同治年间,已建供考试用的“号舍”有20644间,且还不包括司考官员、职司人员的办公住宿用房。可惜现存贡院建筑已屈指可数。

  5.紫峰大厦

  建于2005年-2008年,由上海绿地集团和南京国资集团投资兴建,主楼地上89层,总高度450米,屋顶高度389米,为中国大陆第2高楼(仅次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世界第7高楼。72层是旅游观光层。南京地标性建筑。

  6.中山陵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景点是南京中山陵。人们常说:不到故宫、长城就等于没去过北京;不到外滩船游浦江、登东方明珠或金茂大厦就等于没去过上海;不长到西湖、宋城就不知杭州的千年风情;那么不到中山陵你就等于白来了一趟南京。大家都是大老远出来旅游的,有的以前也许来过,有的以后可能再来,还有的可能旅游完这一趟华长东地区以后就不会再来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多看一看其中的经典精华少留一些遗憾。

  先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孙中山,姓孙名文,字逸仙,号中山樵。

  他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现已改为中山市),他早年曾求学海外,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学成之后曾一度在香港、澳门、广州一带行医。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孙中山切身地感到光靠行医是无法救百姓救中国的,于是毅然弃医从政,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权”即“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在国内不断发动武装起义,特别是在1911年4月27日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推翻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刻、意义深远的一次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但因袁世凯的阴谋和革命党人的妥协,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并定都北京。革命虽然受到挫折,但是孙中山先生没有气馁,继续展开了护法运动、护国运动、讨袁运动。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主张。1924年10月北京爆发了北京事变,冯玉祥将军囚禁了当时的北洋政权的贿选总统曹辊并电邀时在广州的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当时已到肝癌晚期,但他仍忍着病痛北上。不想等其辗转到达北京,时局已发生变化,冯玉祥被直奉联军赶出了北京。当政的已是老牌的北洋军阀段琪瑞,孙中山找不到适合的谈判对手,郁郁寡欢,于1925年3月12日,终因肝病恶化在北京逝世,终年还不到60岁。段琪瑞的北洋政府鉴于其崇高的威望决定对孙中山实行“国葬”

  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欢钟山(紫金山)。早在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当时的百姓并不知道什么叫大总统,以为只不过是皇帝改了个称呼而已。在中山陵的东边有一个著名的寺庙-灵谷寺,其住持就曾觐见孙大总统,向他推荐了这块风水宝地。具体是怎样的风水宝地,等会儿我们将实地看到。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总统之职后,孙中山曾带着手下来这里打猎,看到这里果然是山水相依,气势雄伟,就有了他日长眠此山的想法,发出感慨:“愿于吾死之后,向国民乞一掊土,以安葬躯壳而。”从这个

  意义上说,好象还是挺封建的,但是我们说,孙中山是推翻帝制的第一人,就不可能用这些封建的理由。在北京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这一夙愿,再三叮嘱左右:“南京是国民政府成立之所,之所以葬在南京,是为了不忘记辛亥革命。”激励同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为了尊重孙中山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儿子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通过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的应征者中,年仅 33岁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吕彦直是山东省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被公费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设计师茂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为了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在工程接近尾声时,身患肝癌,于1929年3月18日英年早逝,时年35岁。但他留下了中山陵这一件传世的作品,每年要接待近600万的中外游客。中山陵于1926年3月12日奠基,6月1日正式开工。因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故历时3年多,于1929年春一期工程基本完工,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从此70多年孙中山先生一直长眠于此。当时为了迎接孙中山的灵柩,南京政府特意拨款修建了一条从江边码头直达东郊陵区的柏油大道,沿途桥梁、学校等多以孙中山的名、字或号来命名。我们现在经过的就是以他的号命名的中山路,前面的那座城门就是明城墙13门当中的东方第一门---朝阳门,现在更名为中山门,由汪精卫题写。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入陵区。这条长达3公里的“绿荫长廊”叫陵园路,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其实这些树并不产自法国,它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因为孙中山的灵柩在此举行奉安大典,当时很多海内外民众、团体捐赠了很多祭物,这是由当时上海法租界公务局捐赠的,所以命名为法国梧桐。在南京很多的主干道两侧,都种着这种树,使之成为一条条林阴大道、绿色长廊,堪称全国之冠,所以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比不上南京的绿色长廊”的美誉。

  现在我们正从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的碑亭和大金门之间穿过,右前方是著名的美龄宫,她是由当时的南京特别市市长刘纪文、也是宋美龄的情人出资兴建。

  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山陵。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区平面呈警钟形,不仅仅坐北朝南,东西对称,更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醒的启迪。就当是警钟的钟钮这是陵前的广场。广场位于中山陵的正南端。虽然不很大,但却为陵墓平添了庄严肃穆的气势。请大家留意,我们脚下的这片广场呈半月形,是“钟”的下缘。四周苍松挺立,树大荫浓,恰似革命事业万古长青,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大家再看, 广场南面那座三层八角形石台上是一尊紫铜宝鼎,被命名为“孝经鼎”, 是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在老校长戴季陶的带领下所捐赠的祭物,广州中山大学是全国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最高学府、戴季陶不仅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更是其盟拜兄弟,鼎的正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既是中山大学的校训,也是中山先生一生的写照。鼎的背部还刻有国民党以孝治国的8个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鼎内还刻有戴母黄氏手书《孝经》全文,所以叫孝经鼎。这个鼎就当是警钟的钟钮。现在大家回头看,前方就是中山陵的主体工程,它座落于紫金山的第二峰小茅峰南麓, “前临平川,后拥青幛”,左青龙(小岗山),右白虎(玩珠峰),燕雀(湖)在南,玄武(湖)居北,小红山(也就是美龄宫所在的位置)盘于前方,正好滞阻了两边八功德水和一勺泉的外流,起到聚财凝气的作用。 大家请看:前方这座冲天式四柱三盈的花岗岩牌坊,(“这是最经典的拍摄点”)牌坊上端正中的横帽上刻着 “博爱”二字,因此又称为“博爱坊”。牌爱坊建于1930年。在我国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寝的人口处,用来歌功颂德,至此朝拜者必须下马步行。我们眼前的这座牌坊上所镌刻的“博爱”两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迹,出自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博爱之为仁”一语,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爱心、胸怀很宽广、很博大,用在这里十分地贴切于孙中山先生。这也是中山先生生前的座右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从博爱坊往上看,你回发现,整个中山陵具有特别的色调,下面是白色的花岗岩,上面是兰色的琉璃瓦,象征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走遍全世界,只要是纪念孙中山的地方都是这样统一的格调。中山陵有很多的台阶,很难数得清。想要数的`话,就从现在脚下开始。这些数字有很深的寓意。 经过牌坊,就到墓道。整条墓道长400多米。墓道两旁对称地种植着苍松、翠柏、红枫、银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常用的石人石兽,喻示着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长留天地之间。这就是雪松,是南京的市树,南京的市花是梅花。

  (走在墓道上)中山陵共有392级台阶。有很多种说法。一、代表当时中国3亿9千2百万人口,包括教科书上都这么讲。其实这完全是人云亦云,经不起推敲。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人口普查,怎么可能精确到200万?二、说是当年孙中山先生去世时,国民党中央委员有392位,查阅相关的国民党党史资

  料,这种说法也是谬论。三、说是举行奉安大典时,来了392位将军,到底是建陵在前还是奉安在前?

  四、在灵堂东西两壁的内墙上,刻有孙中山《建国大纲》的全文,据说共392句话,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待会儿去数一下,看看有无标点符号,能否数得清。五、凡是这些数字,都应该和陵墓的主人有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应该反映主人的政治主张和理想抱负。(该到你自由发挥显示才华知识的时候了)中国人自古对数字极有讲究(讲一点中山陵的风水和貔貅的关系,以便你做貔貅),3代表“三民主义”,9是阳数的最大级,代表了九五之尊,不管怎么讲,孙中山的陵墓也可算是帝王的陵墓,并且99重阳也代表对其尊重,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我们知道,孙中山所处的那个年代,帝国列强蚕食、封建军阀割据,中国处于四分五裂当中,孙中山的毕生理想是祖国的统一富强,而我们中国自古号称九州,连中央四台的对台广播也称为“九州方圆”,这个“九”,就是指实现孙中山的理想——祖国的统一富强 ,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2代表孙中山当年所倡导的、我们今天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仍然要讲的:---------- 国共两党合作! 。(问游客:你们对此还有什么补充?)

  前方就是陵门。坐北朝南,单层歇山式,有三个拱门,每个拱门都装有一扇对开的镂花铜门。陵门平面为长方形,正门平常不开,只走两个边门。但是今年正门开启过两次,分别是国民党的连战主席和亲民党的宋楚瑜主席来拜谒的时候。连战在中山陵还留下了墨宝,写了“中山美陵”四个字.其中却有两个错别字“美”字少一横,“陵”字呢又少一撇.其实不然,连战写的“美”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现在是“美中不足”,缺少的那个“一”横,可理解为“统一”, 有了这个“一”才能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那就是最“美”不过的了! 所书的“陵”字也少了一笔,陵字右下角本来是“反文”,少了这一撇,成了“又”字。连战的大陆之旅,是和平之旅,是为和平而来。 “又”者,“再”也,象征着连战先生60年后重返大陆代表国民党人再次和中共握手的重要意义。 连战之名,得于其祖,意思是要与倭寇战斗到底!连先生没有打过仗,但在台湾纷乱的政坛上也算战斗了半辈子,而今先生挚爱和平,不希望统独之事萌生两岸战争,因此,签名之处特意用一简写之“战”字,大家知道在台湾施行的仍是繁体字, “连”字仍为繁体。而“战”字却是简写, 并不仅仅是示好于大陆,更有深一层的意义。大家记得繁体的“战”字怎么写吗?左边一个“单”,右边一个“戈”,连先生不仅弃用有独立倾向的“单”字,而且“戈”字有意少写一个点,枪无头以示和平诚意。不仅是大陆的民众,就是台湾的同胞也盼着统一啊!祖国统一的进程是历史的趋势不可阻挡! 再看: 门楣上有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公鸡下天”四个大字!噢!不好意思,读反了。过去的书法顺序和今天的书法顺序正好相反,应该是“天下为公”,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天下不是哪一个人、哪一家的天下,天下是全天下人的天下。我们知道,在孙中山之前,都是一些封建的王朝,讲究“家天下”,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孙中山就是要打破这个观念,不然也不会为了“共和”的理想居然把总统的宝座都让给了袁世凯。放在今天,如果你是处长、局长,你能做到吗?(关于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公鸡下天”四个大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我们华东游还有几天的时间,容我后面再慢慢地讲!)再看一看,陵门的两边,有两尊石狮,请教大家,能分出公母吗?“奥,恭喜你,你答对了”,要知道,中国本是没有狮子的,这些狮子都是从西域进口而来,(手扶着狮子脚下踩着的球)脚下踩着球的肯定是公的,这个球象征着地球、象征着世界、象征着寰宇、象征着男性的庄严;怀里抱着或脚下轻按着小狮子的肯定是母的,象征着母爱,象征着子孙绵延。中国有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为了一个儿子不停地生啊,招弟、来弟、盼弟。。。。。。一大堆的“弟”,弄得今天人口众多,看看这狮子,很早就知道三口之家的重要性,所以计划生育很重要啊,男女都一样,只生一个好,“要想快致富,少生孩子多钟树嘛!大妈您说我讲的对不?”

  (进入陵门之后),前方就是碑亭,重檐歇山顶的民族式结构,亭中有块碑,高达8.1米,正面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大字,谭延闿在民国时期曾做过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是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并且与蒋介石的关系非同一般,1932年病故,蒋介石不仅决定对他实行“国葬”而且还亲选墓地,又将其女收为养女嫁给自己的心腹爱将陈诚。从这些字中,我们能看出两个问题:一、既然是“国葬”又为何碑文称孙中山为“总理”而不称为“总统”呢?其实当时段棋瑞政府虽然明令国葬孙中山,但对这种“异类分子”基本是不闻不问的,所有的丧事都是国民党在操办,实际上举行的是党葬,孙中山在国民党内的职务是总理,而且总理这个称谓由他独享,以后都改称为“主席”“总裁”之类了。二、民国18年,也就是公元1929年,6月1日是举行奉安大典的日子。一块碑,分为碑身、碑帽、碑座三个部分,这碑身上除24个字外,上方还有国民党党徽图案,碑帽全部为云纹,碑座是“山”的图案,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功绩比山高、与天齐,屹立于天地之间”。(举起导游旗直向上走) 在中国,有很多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8532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