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八、研究方法、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方法

  由于本项目研究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研究力量多样,因而研究方法是多样化,主要采用“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

  2、研究步骤

  本项目我们拟进行为期一年三个阶段的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06.3—2006.4)为项目研究的酝酿、准备、方案确立阶段。

  第二阶段(2006.5—2006.10)研究阶段。确立素质教育观和创新学习观。主要围绕“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个问题改革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探讨。

  第三阶段(2006.11—2006.12)总结阶段。全面反思、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3、预期研究成果:

  (1)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老师们认识到数学教学要须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3)通过实验,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生产的巨大作用,更加喜欢数学,喜欢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2、从生活情景中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生活问题数学化a、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b、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c、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d、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a、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b、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c、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d、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

  3、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创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睥。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课外延伸,拓展应用

  获取知识不是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任务,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的问题,处理由课程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5、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九、研究实施策略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出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长度是3厘米多一些时,自然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也不够精确。当量橡皮厚度时,更会发现其厚度1厘米都不到,这时,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一单位就是毫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经历如下这一过程,让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测量、计算),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这一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3)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转化、代换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举例如下:“小明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收录机,到了商店,小明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就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 )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填空并列式表示出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253-98 ②153+2 ③100-2+153 ④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自然能体会到了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

  4)根据生活素材构建 “数学模型”。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不少,为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里数学建模是很关键的一步,它也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个过程。如可在一次体育达标抽测后,教师公布达标情况,要求学生制成统计表,并从中求出达标率、优秀率等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必须思考根据哪些数据可以求、怎样求,从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1)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寻找概念原型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如面积单位教学时,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也更加清晰了。

  2)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如在研究两个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后,教师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

  3)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可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从而让学生不但可以体会数学语言的功能,还可以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4)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数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如:可在教学平均数后,要求学生用步测方法测量学校到家的路程等。

  3、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的优势互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教学形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个体探索,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内容,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分成2——6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以弥补学生个体探索的不足,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在讨论中,不仅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还学会了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更学会了关心、宽容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4、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地。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亲身体会,又反过来使学生也更了解生活。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5、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数学”的教学观念,把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增加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优势:

  1、我校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广大教师科研意识较强,有条件完成该课题。

  2、个人方面:本人谦虚好学,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教研经验,曾参与我校申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课题—子课题的研究,并获得课题专家鉴定组的鉴定。曾有多篇论文在县市以上获奖:《利用学具发展学生思维》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山东教育社组织的百家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3、学生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非常高。

  4、我申报了本课题,将严格按照实验研究的要求,依据实验方案作好实验工作,在实验中大胆探索,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实验课题取得圆满的成果。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

2.幼师生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3.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的论文

4.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5.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索论文

6.基于生活化教学的数学教学的论文

7.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反思论文

8.智能科技生活化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08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