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传统成本理论的期望差距及其理论态势的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现代经济环境中的成本理论期望差距态势

  科学管理时代成本控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管理对个别成本要素使用效率的关注,因此尚不存在成本理论与实践期望差距的问题。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逐渐使经济过程的投入与产出要素变得复杂起来,从而导致了成本控制过程中非确定性因素(或参数)的增加。因此,在科学管理实践的后期,科学管理的成本控制开始出现“失效”现象,成本理论的重点开始从单纯的机械性加工过程转向经济转换过程。先前的科学管理只偏重于管理与控制的工程技术方面,而行为科学则只专注于对人的研究,因此都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了。在成本理论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第一次出现了成本理论与实践的期望差距。但是应当指出的是,此时的所谓期望差距还主要是由于成本系统投入要素的多元化与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成本复杂性。

  如前所述,传统成本理论与实践期望差距自科学管理的成本实践后期出现以后,虽然每一种成本理论与方法由于解决了当时经济过程中最为迫切的成本问题而有所改变,成本矛盾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总体上存在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人们对于经济系统的高级化趋势及未来成本系统的特征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企业组织理论的逐步成熟以及八十年代以来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出现才开始有所改变。与以往人们对于成本的认识不同,以科斯的市场替代为核心的企业组织理论,把成本作为企业产生的根本动因来研究。然而不可避免地使不确定性问题制约了交易成本的理性计算,影响并最终制约着他们对于交易替代过程的数学描述。这些限制与困难,迫使企业组织理论逐步放弃对于企业成本问题的研究而形成了新时期的期望差距。随着以技术创新和经营国际化为特征的竞争环境的恶化,成本问题的复杂性在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体系中得以进一步强化。由于过多地考虑外界环境因素,战略成本管理对于具体的成本管理过程束手无策,构成其管理方法与程序主体的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以及价值链分析等,本质上属于一种一般意义的政策或战略研究。

四、成本效用研究及其优化是消除成本理论期望差距的必由之路

  随着经济过程中知识要素比重的不断增加,以知识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也就成为可能和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弹性制造系统”和“弹性管理系统”(FMS)就是时势所趋。FMS的弹性特征本质上就是其对需求多元化、生命周期短缩化和细分化的适应性,更具体地说,是其对市场要求的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适应性。另外,FMS的高度自动化对于产品成本的构成(包括宏观的社会产品)也造成了直接冲击,其弹性特征使传统成本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这些都是新的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体系应当考虑的问题。

  1.FMS使ABC成本模式中所关注的成本结构问题进一步突出,从而使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归集与控制过程趋于失效。在FMS中,由于单个工人监控范围的大幅度扩大,以及机器效率的增加,直接人工费用比重不但锐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它使原有的作业细分也成为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机械的作业划分由于不能与作业的消耗过程相联系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FMS中,分析作业及作业成本的效用,可能要较作业细分本身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2.控制对象已经摆脱了人为控制而直接受制于自动化的机器系统,生产过程趋向于走向封闭状态。此时的生产过程大部分是在FMS的控制之下自动完成的,控制人员虽然能对FMS进行总体管理和控制,但对于产品成本形成过程的了解和控制不仅没有必要,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不可能的。

  与之相应的是,对于成本控制进行考核的责任成本制度也遇到了新的困难: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中心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因为对于作为责任中心的成本中心的考核是一切成本理论的基础和归宿,新的成本理论必须重建界限明晰的成本中心概念,此时,对于成本效用的研究要比成本性态分析更有利于把握成本动机。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FMS条件下,以成本效用分析为基础重新界定成本中心,考察其成本效用率,并进而寻求成本控制的措施,是现代成本理论研究的`方向。

  成本效用是与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过程相关的一个概念。经济学认为,经济效用目标是通过效用生产实现的[4],因此,经济效用目标的实现过程,本身在客观上又构成了一种派生需要,即经济效用生产的需要。而这一派生需要又是由经济过程的成本投入来满足的。可见,从满足需要这一角度说,成本就有了效用,我们称之为成本效用。这也就是说,经济效用目标是由满足最终消费需要而决定的基本效用,而成本效用则是在此基础上、由派生需要而产生的派生效用,它具体表现为对经济效用生产过程的投入需要的满足程度。

  与一般效用的形成过程一样,经济效用生产过程中成本投入的不同部分对于经济效用生产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资产项目对不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具有不同的用途与功能,同一企业的不同资产投入的后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在宏观经济领域,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可能是以一定程度效率与公平的牺牲为代价的,但不同时期同一公平与效率的丧失也常常表现为不同的经济增长水平,况且,经济效用生产过程本身的紧迫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以上两个方面因素都决定了成本效用的非一致性。这种由成本投入不同部分对于经济效用生产过程不同作用而形成的派生效用差异,称为成本效用差异。既然存在着成本效用差异,成本控制过程在经济意义上就表现为对成本的低效与无效部分的约束以及对其有效部分的强化,是成本综合效用提高的过程。从数量角度说,传统成本理论和实践中的诸多缺陷,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于成本效用差异的忽视而进行单一变量约束的结果。

  成本效用对于成本动因的逆向界定突破了成本性态分析的局限性,它不但有效地回避了传统成本理论关于成本性态界限模糊性的难题,同时还加强了成本动因与成本控制过程的联系。因此,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动因研究的高级阶段,它使成本动因研究更加适合于FMS环境。同时,由于突出强调了成本动因诸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还打破了成本信息系统未知因素的限制,主张从系统内部研究问题,充分发挥已知成本信息的作用,这正是以白箱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的基本要求。五、结论

  成本理论的有效性在于其对成本控制对象所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合理把握,即对成本形成过程或成本动因进行的适当界定,传统成本理论称这一过程为成本性态分析。但现在看来,成本性态分析并不能摆脱未知成本信息的约束,进而消除传统成本理论的期望差距。因为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动因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而成本效用差异分析则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成本理论的这一缺陷。

  成本效用研究的目的在于实现成本效用最大化,在现代成本控制系统中,成本效用最大化与通常意义上的成本最小化目标并无本质区别,二者是对于同一成本控制系统不同侧面的描述。成本效用差异的存在是制约成本控制系统升级的根本障碍,差异意味着潜力,界定差异就是为了消灭差异,只有在消灭或基本消灭了成本效用差异之后,整个成本系统才真正实现了综合效用的优化。这就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中进行成本效用研究的意义所在。

  成本理论期望差距的彻底消除标志着成本理论的完善和经济系统中成本过程的优化,而进行成本效用研究及其差异界定则正是成本过程优化和增强成本理论之有效性的必然方向,这也是成本理论走向成熟的根本出路。

【论传统成本理论的期望差距及其理论态势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论文理论的方法

2.西方乃至国际理论的论文

3.成本会计的论文:浅谈成本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

4.激励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具体应用论文

5.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作用及其不足论文

6.基于本体理论的档案学及其应用研究论文

7.贸易理论的逻辑论文

8.英汉翻译主位理论的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104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