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学校德育生态性建构的分析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现代德育的生态性建构

  我国社会转型随着加入WTO程序的完成而加快,这一历史现实带来我国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但我们必须防止人才培养上的急功近利,一方面要立足知识经济时代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也必须努力构建德育氛围,培养具有人类普遍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的人才〔10〕。我国现代德育的非生态性带来的德育低效不能顺应社会转型的要求,我们必须赋予德育以生态性。

  (一)生态性德育理念的内化与培植

  德育的生态性建构,首先是数育者的生态性德育理念的内化与培植。我们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和价值,都无法排除教师及所有学校员工对学生言传身带的作用,如果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中未能确立整体生态德育理念,那么他们在教育操作中又如何能够具有整体德育的思想、又如何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差异、又如何能够赋予德育过程以生活化、又如何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呢?那样的话,德育的生态性建构就仅仅是一种德育理想罢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德育关涉人的成长,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所以学校德育不是影响学生道德养成的唯一变量,它与各种社会因素息息相关、与各种社会领域同生共构和相互依存,共同建设社会文化而又处于这种文化的制约之中,它是社会文化的生态结构的一个部分。这些认识必须深深同化于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他们真正理解德育的生态性含义,使开展生态性德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二)渗透与整合;德育文化建设

  德育的生态性建构要从全方位来实施。首先,通过德育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实施德育。多元价值追求并不完全拒斥德育“灌输”,而“灌输”也不都是无视学生的主体存在,历史文化积淀的道德规范和适应现代社会转型特点的道德要求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德育课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为他们学会判断和选择提供前提。而各学科的发展都是无数仁人志士先进思想的结晶,有深厚的德育价值,所有教师都可凭借学科教学开展德育工作。教师本人也应是学生最接近的道德典范,时刻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应该说,所有教师,甚至所有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共同建设着校内的德育生态系统。其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德育,这是德育生态性的典型形式。校园文化是影响师生心理和行为最为深刻的社会性因素,它是通过精心营造而形成的有利于学生德性成长的道德文化氛围,学生受其熏陶,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动机,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达成德育目标,可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最后,还要通过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实施德育,这是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德育功能,以社区为依托,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教育力量的组织和配合,形成道德教育的社会网络和整体合力。从德育“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与大环境的动态开放。

  总之,德育的生态性建构,必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既有规范的“灌输”,又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与日常活动中。同时还要善于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11〕

  (三)生命主体的道德价值实现:道德建设的参与

  生态系的整体性与秩序性强调每一物种、物种内每一个体在生态系中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其在维护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体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同样,在生态性的德育系统中,学生个体也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生态个体,他在参与道德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体现自我的道德价值,因此个性的丰富和发展与生态性德育的建构与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鼓励学生个体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参与与创造。社会转型带来的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觉醒,必然使社会个体更加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种创造性在青少年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理由相信,青少年学生具有更大的“生态性”,其生命主体具有生态性的道德价值实现的倾向,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的、社区的道德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通过多与道德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丰满自己的个性,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德性,使德性成为自觉意识、自身习惯、自动要求,成为道德自律、活的智慧;另一方面为社区道德文化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贡献,体验道德价值的自我实现,达到个体内部道德价值系统与外部道德的生态系统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J].教育研究,2001,(1).

  [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71.

  [3]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37,

  [4]鲁洁。试析德育影响与德育效果[J].教育研究,1991,(1).

  [5]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0,(7).

  [6]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263.

  [7]E.Durkheim.TheDivisionofLaborinSociety.NewYork:FreePress.

  [8]T.Parson.Societies:EvolutionaryandComparativePerspective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

  [9]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10]宋晔。现时代人类的价值取向与国民理想人格重塑[J].现代教育论丛,2001.(2).

  [11]戴木才。论德性养成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学校德育生态性建构的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生态林业的建构思索论文

2.和谐社会下生态文明的建构论文

3.学校德育分析论文情况

4.化解德育生态性危机论文

5.简谈生态危机根源的多维性与生态文化自觉论文

6.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观的变革论文

7.生态化农田水利建构研讨论文

8.浅谈建构语文课堂的生态教学的教育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210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