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 心态和价值观

  从学术史上说这种实地考察的实证主义是我在英国留学时的导师马林诺斯基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1914年1918年间马老师通过在西太平洋Trobriand岛上参与和观察当地土人的生活从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这一贡献与其说是学术上的不如说是人文价值上的因为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流行的是以西方为中心的社会进化论思潮把殖民地上的人民看成是和白人性质上不同的、“未开化”的“野蛮人”。马老师却号召人类学者到那些一直被认为是非我族类、不够为“人”的原始社会里去参与、观察和体验那里人的生活。马老师使这些“化外之民”恢复了做人的地位和尊严。在马老师强调和提倡田野工作之前即使像佛雷泽这样的人类学大师在搞研究工作时也主要是依靠查阅各种游记、笔记、文献资料。这种大量利用间接观察、间接记录、多手转达的方法很容易因为观察者视角不一致、信息不连续和不完整使研究者做出错误的解释和结论。实地调查能够促使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参与观察”使“人类学走出书斋”取得超越前人的成绩。

  要进行跨文化的观察体验还必须具有一种跨越文化偏见的心态。由某一种文化教化出来的人因为对“他文化”不习惯出现这样那样的误解、曲解对“他文化”产生偏见prejudice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则必须具备更高的见识、更强的领悟力能够抛弃这种偏见。我特别提到一个“悟”字这个字在跨文化的研究中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要求研究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当中乃至他们的思想当中能设身处地地像他们一样思考同时又要求研究者能冷静地、超然地去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在一种“进得去出得来”的心态下去真正体验我们要了解的“跨文化”的感受。我认为在讨论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具体的研究方法等技术因素并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还是研究者的心态。

  其实我们平时常说的“凡事不要光想着自己要想到人家”这句话就很通俗地说出了在跨文化研究时所要持有的心态。这句话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十分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类似的“原则”在老百姓中流传的还有很多。我想这些“原则”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融汇百川不同文明兼收并蓄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或许能够对我们社会研究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帮助。培养这种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心态是提高每个社会工作者人文修养的一门必修课应该把这方面素质的提高作为对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如果再扩大一些我们能在一般民

  众中也推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其结果必然能够增进不同文明中普通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和理解。如果这种沟通、交流和理解能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今天世界上诸多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矛盾、偏见、冲突以及冤冤相报、以暴制暴等等就有了化解和消除的希望。

五、 交融中的文明

  近几百年来西方文化一直处于强势地位造成了其社会中某些势力的自我膨胀产生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单线进化论等形形色色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思潮。但与此同时在西方学术界也出现了像马林诺斯基这样的对西方文化中自我中心主义思潮进行反思和反制的学术流派。这种反思可以说就是“文化自觉”的一个表现。

  然而直到今天西方社会中的各种势力和学术界各派别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激烈的较量。从另一方面看非西方的各种文明在经历了几百年来的殖民主义、世界大战、冷战、民族解放运动等等磨练后其社会成员的思想和心理都起了十分复杂的变化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其中不乏与“西方至上主义”相对立甚至相对抗的思潮。这个状况被一些人称作是“文明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影响到了今天的世界局势。目前所谓的 “恐怖主义”和“反恐斗争”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之一。

  几百年来主导世界的西方文化大量地传播到其他文明中随着时间推移世界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传播也变得越来越快了。然而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在西方文化快速传播的同时西方社会也大量地汲取了其他文明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上的交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些被吸收的“异文化”经过“消化”、“改造”之后成了各自文明中新的、属于自己的内容并从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反映出来。可以说今天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日之世界文明已非昔日历史文献、经典书籍中所描绘的那种“纯粹”的传统文明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概念化的、抽象的、刻板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动态的、综合的、多层面的眼光来看待当今世界上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关系。

六、 中华文明的启迪

  作为非西方文明主要代表之一的中国长期以来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欺压为了民族生存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独立。长期的遭受屈辱不断的奋起抗争如今昂首屹立在世界上的经历对中华民族面对全球化时的心态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当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加强“文化自觉”的反思使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状况摆正在世界上的位置。

  “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因为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尽管我们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强调自己文化的“纯正性”但是严肃的学术研究表明各种文明几乎无一例外是以“多元一体”这样一个基本形态构建而成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总结了多年来研究的心得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试图阐明中华民族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实体形成的过程。

  在我们探讨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知道古代中国人的眼里“中国”就是“天下”也就是被看作是一个“世界”。所以中国人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不是现代西方人所指的一个“民族国家”的“统一”或“分裂”比如南北朝鲜、东西德国而是一种“世界”的分崩离析和重归“大一统”。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分合合纷争不断但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线而且即使是在“统一”的时期统治者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形态等方面仍然允许在某些地区、某一阶层、某种行业中保持它的特殊性。古代中国这种分散的多中心的局面究竟是因为怎样的内在机制、怎样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才得以存在这样“和而不同”的局面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要素在这里边起了什么作用古代的中国人究竟是怀有怎样的一种人文价值和心态才能包容四海之内如此众多的族群和观念迥异的不同文化建立起一个“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努力研究的问题。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分分合合”的历程中终于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族群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所以在中华文明中我们可以处处体会到那种多样和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早在公元前号称“诸子百家”的战国时期出了那么多思想家创立了那么多学说后来为什么会“独尊儒术”能够“统一”儒家学说中又有什么东西使它成为一种联结各个不同族群、不同地域文化的纽带从而维系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还有许许多多的族群在融入以“汉人”为主体的大家庭时是以一个怎样的机制使原本属于某一族群的文化发展成由大家“共享”的文化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怎样“友好共处”是一个比较复杂、棘手的问题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成功解决的范例。比如古代犹太人在中国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人们通常认为犹太民族是一个宗教观念非常强烈的群体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在中国的犹太人逐步融合到中国的社会中没有发生像在西方社会犹太人由于受到压制而不断强化民族宗教意识甚至发生冲突的现象。还有在辽、金、元、清的时候统治者在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地区实行不同的行政制度因地制宜顺应当地民众的传统文化、信仰和习俗来进行统治。但是这种“顺应”又都统一在更高一层的“国”的框架之内。

  这些例子说明中华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一代代先人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协调模式。这些事实充分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也有与“异文化”交流的丰富经验。我相信在今后中国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能为重构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219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