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探析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教学与科研统一于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是相统一的,其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即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统一的途径是在教学中科研,在科研中教学,它们两者统一的实质是教育性。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C1ark)教授指出:研究活动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学习手段,学生参与研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通过系统的教育制度大规模地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当代学科发展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出现综合的趋势。表现在:其一是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其二是这些学科更多出现在技术转化和应用领域。当前,科学研究的成果大多都处于这些学科交叉点和技术应用与转化上。它对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拓宽专业,注重多元文化交融环境下的能力和素质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境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这不仅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也要通过科研来完成。科研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做研究和探索,这使得高水平的科研保证了高水平的教学。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数优秀人才都是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造成的学术气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或“隐形课程”,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属性是育人,育人的渠道是教学与科研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在教学中搞科研,以科研来反哺教学。评价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水平,不能仅仅看科研成果,更要看教育教学的质量与育人的水平。因此,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各项工作中,要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始终放在第一位。只有将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统一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时,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才能培养出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制度保障

  l、清晰定位,特色办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等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保障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分类制度上的统一,使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及教学型大学相区别。其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清晰定位,特色办学。一是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把科研与教学统一起来;二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立足校本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其应用性学科领域优势。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应该定位于培养各科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像研究型大学那样的精英学者。要回归教学研究型大学育人的本质属性,需要对其人才培养制度进行改革。其关键在于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坚持让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大师、名师,教授、副教授走向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科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盲目向研究型大学看齐的倾向,把争创硕士点和博士点作为主攻方向,将理论研究置于教学前面而迷失了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也照搬于研究型大学,致使全国同一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相同,课程结构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也大都是统一的“规划教材”、“优秀教材”,从而忽视了教学研究型高校应重视的实践性、应用性。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一流的学科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而教学和科研是创建一流学科的两个重要支点。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是有机关联、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互补功能尤为重要。特色发展的思路,一是在学科建设中要使其研究方向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特点,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这就要求在学科建设中要突出特色学科,加强优势学科,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并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群。二是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学科的科研优势和特色,以优势、特色与创新研究项目为骨干研发方向,以争取大项目、大课题为主要目标,以选择区域性强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学科为重点,迅速提升学科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课程开发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教育教学研究是高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知识领域的研究存在空白或比较薄弱,这一知识领域的教学就难以保证内容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存在缺陷,不利于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因此要研究学科前沿领域的问题,尤其要关注技术的最新成就和技术转化应用方面的状况。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校本的特点,即课程开发和建设与特色专业、特色学校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基于学校的软硬件状况,瞄准技术发展和应用开发的前沿领域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当地社会发展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开发课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其实质就是校本课程质量、声誉和品牌的提升和构建的过程。

  2、改革教学方式,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科研要围绕育人来进行,选题标准不仅包括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还应包括科研有无教育性及教育性程度的大小。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要协调好各个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科研应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教学力求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尽力提倡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性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融合,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信息,注重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其实施要领是:第一,要把科研的思路带进课堂;第二,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常常采用讨论的方法,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讨论、研究的东西整理成论文发表;第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要把研究所需要的很多很多元素,都融到教学里面去”。  导师制是协调科研与教学的较好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在明确导师研究方向的前提下,结合其承担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引领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快速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科研工作的重点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应用型科研项目为主;另一方面,科研项目应结合教学内容,在研究方式、程序设计上都能为学生理解、应用和掌握,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同时,通过亲自参加面向生产与科研实际的真实课题研究,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创新能力。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来看,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支撑,加大教学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大与市场的联系,提高办学效益。

  3、改革评价制度,教学与科研并重

  教学的科研性与教育性统一的关键,是在制度层面上改革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评价制度与考核办法,防止研究性与教育性的异化。大学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只满足于传播既有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发现新的知识并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职责既是创造知识,也是传播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都是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但是,现在通行的年度量化考核中,课时统计与科研成果评价相互分离,脱离了教学与科研的实际过程。这种评价制度的缺陷,一是教学与科研权重不合理、不科学,多数学校重科研而轻教学,尤其在职称评定、绩效计算和福利分配中更为明显。二是人为地割裂了教学科研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显然不利于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的评价制度应该建立在多元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第三者评价的功能,既评价教学过程与结果,又评价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这样,才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在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实现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论文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3.《看图找关系》的教学反思

4.教育教学科研论文

5.论文的教学反思

6.关于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论文

7.关于教学课件的教学论文

8.关于备课是关键的科研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266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